综合新闻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启“习近平文化思想研习营”正定站
河北正定是一座有16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汇集了“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等不同朝代的建筑文物,历史文化值得很好挖掘。正定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探索走出一条文化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
6月26日至28日,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实践团“新思溯践 理论寻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研习营”赴河北正定开展研学。学院院长邢云文,党委书记余新丽,副院长韩振江、魏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主任郑丽平、讲师孟少杰,团学工作负责人姚远和“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学生党员代表参加活动,韩振江担任实践团指导老师。
探寻红色文化基因
26日下午,实践团一行与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开展交流,举行师生座谈会、思政课集体备课会,并赴塔元庄红色教育基地调研。
在师生座谈会和集体备课会上,两院师生就学院建设情况交流研讨,探讨深化两院合作、实现实践资源等优势互补的可行路径。
在塔元庄红色教育基地,两院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二十字发展方针,以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回访塔元庄时提出的“农业产业化、养老市场化、旅游规范化”三化要求。
实践团还在高平村实地调研高平对敌斗争纪念馆。在纪念馆内,师生们重温了抗日战争时期高平村人民英勇抗敌的历史,重点了解当地军民如何构筑户户相连、攻防兼备的地道网络,学习先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寇进行顽强斗争的抗战精神。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27日上午,实践团来到正定博物馆等地,调研正定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师生深刻体悟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这一指示的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27日下午,实践团在正定博物馆与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等单位负责同志开展交流研讨,围绕正定县文庙、古城墙、历史碑文等文化遗产的修复工作以及“旅游兴县”战略下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产业建设工作进行了充分讨论。
体悟文艺扎根人民
28日,实践团走进贾大山先生故居,调研历史实物展陈,听讲解,深入学习贾大山先生“为百姓创作”的质朴初心,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深切关怀。实践团师生还向当地居民调研了解贾大山先生的生平事迹,从侧面了解贾大山先生的人物画像。
本次实践是一次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足迹的溯源之旅,更是一堂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与实践伟力的沉浸式思政课。正定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孕育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启航地,其古城保护、乡村振兴、文艺交流等生动实践,正是“两个结合”在基层沃土中结出的硕果。师生们的此次实践在看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更加深刻领悟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融通创新的典范。
实践感悟
徐宁娉:此次实践,我们以脚步丈量大地,在正定古城触摸“文化兴县”的历史脉动,于塔元庄村见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实践证明,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在于知行合一,在于服务人民的创造性转化。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当以此次研习为起点,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内化为精神坐标,外化为强国行动,在守正创新中锻造属于青年的文化担当,以青春之力赋能文明传承的壮阔征程。
孙晓芬:在河北正定的实践中,我们走进高平村对敌斗争纪念馆、正定博物馆,贾大山故居,真切地触摸到了文化思想在基层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红色基因的传承转化、历史文脉的守护创新、文艺为民的深厚情怀,在这里都找到了最鲜活的注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必须自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并将其内化为服务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与行动自觉。
杨世照:正定是历史之城、文化之城,这次社会实践给了我们一个宝贵机会去近距离感知她的底蕴、感受她的气息、感触她的脉搏。“正定之行”使我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阅历、涵养了情怀。我们会将这段“正定之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带回交大,把一手实践素材打磨成精品宣讲课程,讲给更多的交大学子,和同学们共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