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盛大启幕,李所张杰院士与丁洪院士出席
2025年7月8日,由未来论坛与上海星力泰克共同主办的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在上海世界会客厅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2021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张杰担任未来科学大奖物理专场研讨会Session Chair。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李政道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2016-2018)丁洪担任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
作为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国际性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设立以来,始终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致力于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盛会云集了近20位历届获奖人亲临参与,汇聚了10多所国内外顶尖高校科学家。这场里程碑式的庆典以历届获奖者为核心策划者与参与者,组成Program Committee主导设计议程,汇聚各学科领军者,将生命科学、量子计算、高温超导、化学催化、AI算法革命等前沿议题熔铸为思想火炬。这场打破学科壁垒的盛宴,让深奥前沿研究与公众认知在“科学进行时”中激烈碰撞。
科学峰会汇聚全球智慧,共话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
7月8日,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在上海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峰会汇聚了全球顶级科学家,围绕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展开了一场场深度学术报告与跨界对话。
丁洪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十年来,未来科学大奖至今已评出了39位杰出获奖人。庆典荣幸地迎来了17位获奖代表,共同绘就了一幅璀璨的科学星空图。本次庆典开创新的由历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首次集体担任策划者,深度参与议程设计。他们以专业视野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跨学科、前瞻性的交流平台。盛会不仅是学术思想的碰撞,更是科学探索与公众认知的桥梁。令人期待的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对话青少年,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文献梳理及文献展项目,系统梳理发展历程,面向公众开放以激发科学兴趣、传递科学力量。
物理专场研讨会 - 未来已来:量子、超导、核聚变
“未来已来:量子、超导、核聚变 - 物理专场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2021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张杰担任Session Chair,他在致辞中系统梳理了专场嘉宾的学术成就,详细介绍了陈仙辉教授、丁洪教授、潘建伟教授、薛其坤教授以及其本人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历。
张杰教授以《用激光聚变点亮未来》为题进行主题报告。他指出,2022年12月5日,美国实现了净能量增益的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标志着人类首次掌握了可控核聚变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向非碳基终极能源的变革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张杰教授从对能源技术变革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分析开始,介绍了核聚变能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了我国迈向核聚变能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在对话环节中,张杰教授担任主持,并与陈仙辉教授,丁洪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2017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2016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薛其坤,共同聚焦物理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发现,分别围绕“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 未来50年最具突破潜力的方向”“量子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景的关键瓶颈”“光学与超导量子计算路径”“聚变能时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改变”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分享与讨论,共同探讨物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张杰教授认为,物理学作为科学体系的基石,着重训练的是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渴望拥抱未来的年轻人而言,扎实学好物理知识至关重要。他指出,2022 年美国实现核聚变输出能量大于激光输入能量是人类迈进核聚变时代的重要里程碑事件,预计 20 年内聚变能将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革。
丁洪教授指出,从未来时间维度看,20 年内最具颠覆性的当属通用量子计算机。未来50 年则要聚焦 AI for Science。在科研设施方面,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与量子计算等领域紧密相连,可用于调控拓扑能带、验证高温超导机理等。同时,大科学装置产生海量数据,借助 AI 挖掘,有望推翻现有理论或发现全新物理规律,推动科学不断进步。
潘建伟教授表示,未来 20 年,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融合将成为重塑人类文明的关键方向。对于未来 50 年,年轻人应选择自己热爱且能吸引自己的研究方向,因为只有热爱才能持之以恒。在量子计算领域,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相对更具优势,但未来可能是光和超导结合的路径。
薛其坤教授指出,未来 20 年,有可能会实现受控核聚变。如果实现,这将会永久性地解决人类能源问题,为工业革命提供强大支撑。而未来 50 年,室温超导若能实现,将带来科学与技术的重大变革。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及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推动人工智能计算方式和算力发生重大改变。同时,学科交叉至关重要,“More is different”的理念值得倡导,他鼓励年轻人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神奇的自然界,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陈仙辉教授称,未来 20 年,核心关键材料有望成为引发人类变革的重要力量。未来50 年内,室温超导的实现将带来诸多领域的突破,如医疗磁共振、量子计算冷却等成本瓶颈将被打破。在超导应用方面,液氮温区超导应用广泛,铁基超导体具有优异特性。未来,优秀的科学家需具备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考等品质,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知识,坚持探索重大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