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第八期致远未来学者项目结题汇报大会举行
2025年5月14日,第八期致远未来学者项目结题汇报大会在致远书院(光彪楼)一楼报告厅举行。上海交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致远学院院长、致远创新研究中心(ZIRC)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徐学敏,教务处处长、ZIRC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章俊良,学生创新中心主任王丽伟,自然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致远学院院长顾问王维克,教务处副处长仝月荣,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夏伟梁,ZIRC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车顺爱、邵志峰、王义斌、叶乃裳,ZIRC责任教授金贤敏、梁晓峣,致远学院院长顾问、物理学方向项目主任叶曦,致远未来学者项目顾问导师吴强、Yosuke Mizuno、郭亚、郑伟龙,教务处教师代表王嘉滢、姜艳霞,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何峰、党委副书记吴晓玲和部分行政教师,以及近六十位本科生参会。大会由致远学院副院长周栋焯主持。
章俊良首先对与会专家、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并回顾了致远未来学者项目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自2016年致远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中心始终致力于推动拔尖学生自主培养。他表示,致远未来学者项目作为“致远2.0”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教学成果、科研训练、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逐步形成“科研育人”的良好机制。他勉励同学们保持好奇心与思辨力,将项目中的研究经验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底气与能力,在未来的探索中创造更多突破,并表示将持续关注并支持致远学院的发展。最后,他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愿同学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不断精进,勇攀高峰。
王丽伟表示,作为长期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工作者,她深感“致远未来学者项目”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探索平台。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交大持续推进“学在交大,创在交大”,激发青年学子的科研热情与创新潜力。她借鉴斯坦福等高校经验,强调创新有时是“灵光乍现”,但更多时候是一种漫长而孤独的思考过程,唯有在坚持与沉淀中方能迎来真正的突破。她勉励在场同学:“世界上所有的美,都需要高度的专注与漫长的淬炼。”鼓励同学们保持专注、持续探索,在不断求索中实现从“科研新人”到“未来学者”的成长跨越。
周栋焯详细介绍了2025年致远未来学者项目杰出成果奖评选规则。随后,15个项目团队依次进行结题汇报。
2022级化学方向解嘉为提出通过在商用镍毡表面构建非对称钼镍原子对,成功将OER反应路径转变为OPM。揭示了OPM对提升OER性能的关键作用,并通过工业化生成实践验证了该电极技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2021级生命科学方向赵成岭带领团队利用Hi-TrAC技术,绘制CTCF或cohesin降解前后超高分辨率的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图谱,发现存在非CTCF依赖的绝缘效应,并通过精细尺度的“自组织”的方式介导染色质互作,为进一步探究增强子-启动子互作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2021级数学方向的张宇粟和2021级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林元莘基于物理方程,利用SOE,SOG等新型算法,提出了一种加权平衡截断方法,用于构建改进的模型降阶技术,以压缩核函数指数求和法近似中的指数项数量,大幅提高长程核逼近精度,为处理涉及长程和振荡核函数的卷积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021级物理学方向傅玄烨带领的研究团队,聚焦致密星体条件下中子-反中子振荡现象,采用拉氏量形式和有效场论方法,计算其对中子星冷却的影响,给出了大统一模型的能标限制。
2021级物理学方向朱蕴明和2021级计算机科学方向杨韵冉通过等离子体数值模拟研究黑洞周围物理环境,在研究中引入了可变参数状态还原常用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假设,使得对黑洞周围等离子体状态描述更接近真实情况。通过物理量空间分布图、光变曲线等结果,比较不同物理模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2021级物理学方向王若丞率领跨学科学生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神经网络的架构QuanONe,能够高效地近似非线性算子,提供了一种创新的约束变分量子电路设计方案,有望为当前量子计算机在噪声和计算复杂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2021级生物医学科学方向丁紫晨与团队成员识别了TRPM4三个关键跨膜残基的物种差异,构建人源化小鼠模型验证NC1药理反应,揭示了TRPM4在心功能适应性演化中的种属特异性,有望为精准解析人类特异性病理机制及药物开发提供依据。
2022级工科方向蓝图率领工科4人小组,聚焦水下机器人,从理论研究与系统优化两个方层面展开探索,开发了一种快速稳健的水下机器人三维重建系统,实现在弱机器人交流条件下实现精准高效的任务分配等任务,助力水下机器人在海洋之中的探索应用。
2021级工科方向陈正挺组建理工交叉的学生团队,通过研究嗅觉诱发情绪引起脑电信号相关模式变化,开发基于嗅觉刺激的情感脑机接口实验范式及训练相关情绪分类器,探究了由嗅觉诱发的脑电信号的特性。
2021级生物医学科学方向郭祎嵘、丁润泽两位同学构建了DNA框架核酸有限状态机,并通过反应路径设计实现DNA顺序反应,以感知和记录时序性信息时间。该工作为理解不同生物过程,探索癌症的发生发展以及实现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2022级化学方向孟哲和黄与泽成功合成了肿瘤异常糖基化B细胞成熟抗原,并将以其作为精准抗原,通过杂交瘤技术尝试筛选出同时靶向糖与蛋白表位的特异性抗体,为诊疗多发性骨髓瘤提供新的策略。
2021级物理学方向沈铂涵和何人杰提出将莫尔超晶格体系拓展到磁性材料体系,构建磁性莫尔超晶格器件并探索其性质。该项研究显示:二碲化钼体系为新型关联磁性研究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平台。
202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卢俊元和2022级工科方向李昱萱组队,基于高通量制备、表征和数据分析的工作流,构建了Ge-Sb-Te-Se类超晶格薄膜的成分-工艺-结构-光学常数-带隙多参数映射关系,并系统筛选出适用于不同光子应用的定制化带隙材料。这一研究为相变光子材料优化和集成光子元器件应用建立了理论框架,为发展下一代可重构光存储器奠定了基础。
2022级化学方向王子褀基于去芳构化环化重排策略,在有机膦催化体系下使用2-酰基吡啶和异氰酸酯实现了含季碳中心双环乙内酰脲的简洁合成。
2022级生物医学科学方向张可昕和2021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李雨婷组队,她们聚焦GIT1-PCLO蛋白复合物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分子机制,通过解析二者相互作用细节、结构基础,并结合功能实验,揭示了介导其复合物形成的关键结构特征,探索了精神分裂症相关突变对复合物结构、功能及突触囊泡循环的影响,为理解突触前终末活性区的组装及开发治疗策略提供了框架。
精彩的汇报和激烈的问答结束后,12位评审专家独立投票。期间,2022级生命方向学生舒子栋主持学生圆桌论坛。论坛邀请了所有参会汇报团队的代表登台,围绕“本科生科研经历”这一主题,与现场师生展开深入交流与热烈讨论。论坛现场气氛活跃,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学分享各自的科研经历、心路历程和成长收获,观众也积极提问,探讨如何选择科研方向、如何与导师沟通、如何提升科研能力等实际问题。其中,“如何平衡科研与学业”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多位同学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了分享。他们一致认为,致远未来学者项目在提供优质科研资源的同时,也锻炼了时间管理、独立思考和项目推进等综合能力,对个人成长帮助极大。结项同学也鼓励大家尽早接触科研、勇于尝试不同方向,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发现兴趣、挖掘潜力。整场论坛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科研实践的理解,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参与科研的信心与动力。
最终,经评审专家独立投票,大会评选出2025年杰出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项目“基于DNA框架核酸的活细胞分子有限状态机构建及其应用”(成员:郭祎嵘,丁润泽,指导老师:左小磊)获得一等奖,项目“约束变分量子电路设计及其在复杂问题中的求解应用”(成员:王若丞,王瑜含,陈昱衡,王许诺,周子翔,指导老师:严峻驰)与项目“二维磁性莫尔超晶格器件中的自选相关物理研究”(成员:沈铂涵,何人杰,指导老师:姜生伟)获得二等奖。由徐学敏、何峰教授宣读获奖名单并为同学颁发获奖证书和奖杯。
叶曦、金贤敏、梁晓峣、车顺爱、周栋焯为参项学生颁发结题证书和纪念品。
会议最后,徐学敏做总结讲话。她指出,本期共28个项目结题,涵盖物理、生医、材料等多个前沿领域,15项项目现场汇报成果亮眼,充分展现学生科研潜力。致远学子近年在国家自然基金和林岛项目中表现突出,彰显交大拔尖学生培养成效。她指出,2025年是“致远未来学者计划”实施的第十年。值此重要节点,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迎来换届。徐学敏代表学院感谢上一届委员的专业指导,使项目始终保持科学性与前瞻性,并介绍新一届指导委员会汇聚了来自Caltech、Yale、Cornell、Duke-NUS及我校的杰出学者。她相信在新一届委员引领下,该计划将在育人理念和学术高度上持续提升。最后,徐学敏感谢全校各方的鼎力支持,勉励同学们以结题为新起点,继续追求突破,共迎“致远未来学者计划”十周年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