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交·博”馆校合作教师培训营第一期举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大中小一体化发展战略,探索“大思政课”育人新路径,值此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交·博”大中小一体化馆校合作教师培训营第一期于5月1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文博楼501会议室正式启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永德学校书记李新城,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庄瑜,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张凯、副主任丁东锋、党总支副书记罗莹,交大博物馆执行馆长、研究馆员李仲谋,档案文博管理中心藏品管理室主任、研究馆员姜玉平,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展陈设计室副主任厉樱姿以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闵行基础教育集团的20余名教师出席培训营活动。

1.jpg

统筹部署·多维协同:擘画全链条育人格局的新高度

培训营以“大中小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为核心目标,通过不同学段贯通、场馆资源整合、合作机制创新等方式方法,以期打造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协同生态。

2.jpg

张凯在致辞中表示,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与华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发展战略,正式签约“交·博”大中小一体化馆校合作,希望通过“专家智库+场馆资源+课程开发”的三维联动模式,将交大百年的文化基因和学科资源优势转化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生动素材,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培育时代新人。

3.jpg

此次培训营覆盖华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所有阶段,培训对象为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等多学科一线教师,也有教学管理、科创教育等教育工作者,这有助于不同学段基于其相应认知规律,不同学科依据其课程目标,定制差异化课程,实现“同一资源、多元转化”的馆校合作成果。这也正如李新城在开班仪式上所指出的,此次合作不是简单的资源输出,而是构建贯通全学段、有机统一的育人共同体,提升了馆校合作深度与广度。

理论浸润·实践赋能:深挖博物馆教育转化的新路径

培训营以“博物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核心命题,通过学术理论基础、策展实务建构、场景化现场教学,推动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向“文化叙事者”转变。

4.jpg

李仲谋从近年来的“博物馆热”出发,讲述文物“活”起来的国家战略背景、实施原因,并通过典型案例讲述文物“活”起来的创新手段,为未来文博资源活化为基础教育资源打开新思路。

5.jpg

厉樱姿简要梳理博物馆展览发展,通过多个案例,从“审美、普及性、互动性以及时代性”等多方面,详细阐释何为一个好的展览;并结合“主题拟定、目标定位、展览设计”等方面,细致论述如何做好一个展览。

6.jpg

庄瑜结合丰富的博物馆项目化案例,讲述如何将博物馆背后的历史事件、陈列展示、科技原理等转化为跨学科探究项目,并从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认知策略等多角度,探讨构思一个博物馆学习化项目的要素构成。

7.jpg

此次馆校合作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姜玉平则以享誉海内外的知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例,以丰富的史实资料阐释钱学森的科学研究经历以及他对中国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

同时,为了提升培训的多层次和丰富性,培训营还推出了“时光音乐会-上海大来时间博物馆珍藏展”策展人现场教学和校史博物馆情景式党课演绎的内容,向学员们展示如何将博物馆的“静态史料”向“动态课程”创造性转化。

四场理论课程、两场现场教学,主题各异、形式多样,既推动学术理论实现教育活化,又引导策展思维有效融入课程,最终推动文物、校史等生动化、叙事化,整个课程富有层次性和互补性,参加培训的老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紫竹校区)胡麒敏:馆校合作教师培训从如何让博物馆及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到怎么策划一场好的博物馆展览,其中的经典案例、设计理念与实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时光音乐会和交大校史博物馆的现场教学方式,让我对博物馆的资源有了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设计的理念和巧思。最后,课程中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博物馆资源,可以进行后续的学习,并去探索适合本校的馆校合作项目。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永德学校顾颉:教师培训营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博物馆知识的宝藏之门。李仲谋馆长娓娓道来如何凭借多元创新手段,搭建起文物跨越时空的桥梁,使其与现代社会深情对话。这让我真切领悟到,文物绝非冰冷的陈列品,而是承载文化传承使命的熠熠瑰宝。现场教学环节,交大的学生志愿者带来沉浸式的红色剧目《红动交大》,他们用精彩演绎传递信仰力量,令人动容。此次培训经历,恰似一场知识的甘霖,拓宽了我的眼界格局,更为我今后的教学与实践注入了新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幼儿园张文霞:在基于博物馆的项目化学习中,我打开新思路,看见和领略了项目化活动的精要。在《钱学森与中国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讲座中,深刻体会到科学家精神的伟大。参观上海交大校史馆,一件件展品诉说岁月故事。“红动交大”学生快闪演出活力满满,让我热血沸腾。在博物馆中,历代交大人的革命历史与精神震撼心灵。未来,我将会将所学融入教学,在培养幼儿爱国情怀与科学探究素养方面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目标培育·长效转化:打造实践育人体系的新范式

此次培训营是“交·博”大中小一体化馆校合作的新实践,以“教师专业能力培育”和“资源转化机制构建”为目标,通过“需求调研-知识输入-实践转化”路径,以期实现馆校合作成果持续性产出。

10.jpg

一方面,在培训前,双方就博物馆资源与一线教师目标需求进行多方调研,确定博物馆培训主题、形式和案例成果,积极推动学习成果向教育效果转化,实现从“知识接收”到“项目创造”。另一方面,面向教师群体,努力开展有效、多维的博物馆教育知识输入,培养一批兼具博物馆与教育双重专业功能的主体,推动博物馆资源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博物馆学习-项目化实践-持续性转化”的培育机制。此外,培训不是单次的,之后还将走入其他博物馆,为教师们开展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博物馆项目化学习提供更多实践借鉴,以满足不同课程、不同目标的教师需求,真正实现博物馆资源的多方位转化,拓宽博物馆育人路径。

展望未来,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将继续充分利用自身在场馆、人才等方面的特色资源,以博物馆为纽带,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为导向,努力串联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育人链条,构建起“历史有根、文化有魂、教育有术”的育人生态,为高校文化资源向基础教育辐射提供交大范式,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贡献交大智慧。

胡焕芝
丁睿 丁雅雯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李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