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政国教授做客第21期李政道讲座

3月2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赵政国做客第21期李政道讲座,以“From Instrumentation to Discovery”为题带来前沿学术报告。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讲席教授丁洪、何小刚,特聘学者杨小虎、鸿文特聘学者刘江来等40余位师生现场参会,并吸引了海内外2160余人次线上参与,讲座由何小刚主持。

图片1(1).png

在这场穿越时空的粒子物理之旅中,赵政国以编年史的方式梳理了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重大突破。从1897年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这一里程碑事件,到2012年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ATLAS实验捕获希格斯玻色子的科学壮举,赵政国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演示,系统阐释了云室、气泡室、多丝正比室等关键探测器技术如何成为打开粒子物理大门的钥匙。在报告的最后,赵政国展望了粒子物理研究的三大方向:高能对撞机、中微子物理、暗物质探测。并特别强调科学仪器的革新往往先于重大发现,粒子物理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仪器创新史。

image.png

互动环节,现场学术讨论达到高潮。针对听众提出的赵忠尧先生历史贡献问题,赵政国从文献考证角度还原了1930年的重要发现:通过分析赵忠尧发表于《物理评论》的开创性论文,指出其关于硬伽马射线反常吸收的研究实质观测到了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湮灭现象,这一发现较安德森正式发现正电子早两年。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赵政国动情表示:“虽然赵忠尧先生因历史原因错失诺奖,但历史终将铭记这位中国物理学先驱的卓越贡献”。

图片1(8).png

交流结束后,丁洪代表李所向赵政国颁发了“李政道讲座”嘉宾纪念证书和李所为嘉宾量身定制的卡通画像。

赵政国教授简介

赵政国,实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粒子物理中心主任,以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北京谱仪实验的BES合作组发言人。其职业生涯以广泛参与粒子物理实验为标志,研究工作包括中微子质量测量、介子原子的强相互作用效应研究、BES实验中的粲夸克物理和量子色动力学研究,以及在大型强子对撞机的ATLAS实验中寻找希格斯玻色子和新物理现象。

赵政国教授的杰出工作获得了诸多奖项的认可,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李政道研究所
李政道研究所
孟闻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