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名家学者寄语,见证科普科幻新星登场
首届“交大社杯”长三角青少年科普科幻征文颁奖礼举行
2月15日,首届“交大社杯”长三角青少年科普科幻征文颁奖礼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张元济讲堂正式登场。颁奖礼现场,知名科幻作家江波给获奖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科幻小说创作心得,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专家于晓娟则带来了专业科普知识讲座,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及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市科普作家协会代表,共同见证了数十名科普科幻新星的闪亮登场。颁奖礼之后,获奖学生、家长和指导老师参与了上海交通大学半日研学活动,由专人导览讲解,体验校园学习生活,沉浸名校科研氛围,拓宽自己的认知视野。
来自长三角各地的获奖学生齐聚上海交通大学,参与精彩研学活动
征文活动介绍 | 157天,近千高质量投稿
6月27日,首届“交大社杯”长三角青少年科普科幻征文活动拉开帷幕,本次征文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共同主办,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知伴图书、沪学习app、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学生媒体发展中心参与协办。
至8月31日投稿截止,本次征文活动共收到来自长三角各地小、初、高学生投稿近千篇,聚焦人工智能伦理、未来世界、外星相遇、时空穿越、宇宙终极等主题,不同年龄的学生以或稚拙或老练的笔触,或天马行空或颖悟绝伦的巧思,给主办方和各界评审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9月1日至11月30日,整整两个月的时间,经由专家学者和科普科幻领域内高水平作家、评论家、资深编辑的两轮交叉评审,最终在这些高质量的来稿之中,评选出了特等奖4人,一等奖10人,二等奖37人,三等奖68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冯愈热切表达了对科普科幻的重视和对现场学生的期待:“科普科幻作品不仅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艺术盛宴,更是培养创新思维、传播科学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看到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涌现,我们深感欣慰。期待继续推动科普科幻创作,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冯愈
知名作家寄语 | 用科学知识构建创作原点
颁奖礼活动现场,让获奖学生无比期待的,莫过于来自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得主、曾创作了《银河之心》三部曲,《机器之门》系列小说等代表作的知名科幻作家江波老师所带来的创作心得分享。
自小热爱科普阅读、一路摘得高考状元、走进清华大学的江波,在作品第一次面世之前,历经整整5年的创作尝试与蛰伏。他以自己为例,诚挚地给了“未来同路人”4点建议——永秉初心、坚持始终、大量阅读积累,以及用科学知识构建创作原点。
江波进一步强调:“想象力是一种天赋,但人无法想象自己所知之外的事物,要想写好科幻小说,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破万卷书,拓展自己从来不知道的领域,大量阅读优秀的科普图书,是很好的科幻创作出发点。”
江波也阐述了自己对科幻创作的认识——“科幻小说的本质,是作者和读者的说服关系,你的知识体系越专业、越接近现代科学,你就越能说服那些具有更高科学素养的人。”
知名科幻作家江波寄语“未来同路人”
名校学者科普 | 警惕无处不在的“微”胁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实验实践中心主任于晓娟老师,则为获奖学生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科普讲座。
于老师不仅是工程领域的权威专家,更是对环境保护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她围绕“无处不在的‘微’胁”这一主题,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微塑料污染对海洋、土壤、水资源、大气、人类的负面影响,更形象地举例:“在重约1.3千克的人类大脑里,大概有6~7克的塑料成分,约等于1个我们平时吃的外卖里的塑料勺子。这也成了现代人越来越多罹患脑梗、痴呆的肇因之一。”
在讲座的结尾,于老师提倡:“作为地球公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减少塑料制品使用,支持环保创新,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通过于老师的演讲,在场学生不但对这一环境保护领域有了更专业且更深入的了解,也更直观地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上海交通大学学者于晓娟带来科普讲座
获奖学生感言 | 我以我手写我心
来自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的郭士赢,以一篇《心链之殇》获得本次征文活动特等奖,他用“人类天生的不足在于个体的羸弱与不团结”作主旨,书写了一位以“侠之大者”为己任的刺客,所认知、所目睹、所经历、所参与的,探向更高的人类文明和集体意识的征程,其思想的深度与文笔的精度,引得各位评审老师一致好评。
郭士赢想要分享给同龄人的写作技巧,在于“读书思考、写自己想写、逻辑自洽、文本好听”:“读书思考,是用阅读充实自己的认知;写自己想写,是充分尊重和表达自己的感情喜厌;逻辑自洽,是不使角色做出他不会做的举动,主题,线索和角色形象一以贯之;文本好听,是尽量不在两三句话中用到重复读音的字,也不会让一句话读起来拗口,让文字本身成为情感积淀的自然载体。”
右:特等奖获得者郭士赢
一等奖获得者潘岩以《穿越时间的尽头》为名,记录了一节3024年的“历史课”,这节课回顾了因为环境污染面临灭绝的2144年的地球,和那些前赴后继探索地球外的“地球”的“先驱者”们。
潘岩透露,自己对科幻创作的原则是“不能对世界保持理所当然的态度”:“周围很多同学一提到‘科幻’,就联想到机器人,这其实是固化的观点,所以我采取了另一个视角,将目光放到宇宙之大。”
人工智能辅助创作 | 一步步要求,一步步迭代
“交大社杯”长三角青少年科普科幻征文活动开辟了一个独有的赛道——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组,一等奖获得者黄小波正是这个赛道里的佼佼者。
黄小波的获奖作品《朗姆酒与偏见:简·奥斯汀的朗姆酒广告》,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在虚拟世界里,开展一场关于朗姆酒广告的头脑风暴,并把人类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群星灌注在一个个AI体中,于此场景中交流、碰撞、绽放出瑰丽的创意之光。
初一年级的黄小波表达了自己对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的见解:“人工智能在当下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我所做的,是一步一步对它提出更具体、更明确的要求,再一步步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迭代。说实话,我非常看好人工智能的未来,AI大语言模型已经涉及很多方面,可以为各个领域作出贡献。”
如此“知识与创意齐飞,开放共包容一色”的科普科幻征文活动,还将在今后的每一年如约而至。郭士赢、潘岩、黄小波的家长均表示,即使面临紧张的课业与升学压力,也会支持孩子继续创作,参加第二届、第三届乃至每一届的征文活动。
左二:一等奖获得者黄小波;右二:一等奖获得者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