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2024医工交叉期刊联盟主编研讨会举办

1.jpg

为进一步谋求医工交叉期刊赋能新思路、新方法,构建交大医工学术联动生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推进“有组织办刊”,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期刊联盟于12月20日下午在瑞金医院科教楼2楼报告厅举办“医工交叉期刊联盟主编研讨会”。来自交大的30余本期刊的主编、编辑部主任参会。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蔡云泽主持。

2.jpg

上海市期刊协会会长王兴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理事长郑晓南、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志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学锋等专家和领导莅临会议。

王兴康在致辞中表示,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期刊联盟启动大会成功举办以来,联盟已成为医工交叉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创新力量,为期刊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上海市期刊协会将继续支持医工交叉期刊联盟的发展,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助力联盟在学术传播、期刊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更为卓越的成就。希望联盟继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路线,持续提升刊群专业化与国际化水平;推动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开放协同水平,推动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3.jpg

沈柏用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中国学术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和知名度的不断上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已步入一个新纪元。医工交叉期刊联盟的建立,不仅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重大创新,也是一项能够持续提升期刊运营效能的关键举措。在交大期刊中心及所有在座主编的共同努力与深思熟虑下,我们有信心将交大乃至中国的科技期刊进一步推向国际,赢得更广泛的行业认可。

4.jpg

王学锋表示,瑞金医院作为联盟办公室的驻地,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期望期刊联盟的成立和发展能够加强与兄弟院校期刊的合作与交流,深入实现“医”与“工”的紧密融合,并通过联盟间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促进交叉科学的发展及产学研成果的转化。同时,在多个层面上深化布局,抢抓国家“科教兴国”与“世界一流期刊建设”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

5.jpg

在专家报告环节,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理事长郑晓南为大会作了题为《集聚产业链资源,赋能创新转化》的报告。她介绍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联合体(CBIITA)的2024年度工作报告,重点阐述了在产学研生态圈的构建以及合作平台建设上取得的成果。她表示,医工交叉期刊联盟将“刊学研医”紧密结合,期待未来能与联盟一起,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协同推动国家的相关产业升级。

6.jpg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志强在题为《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报告中指出,当下,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势头良好,且集群化、自主出版平台建设初见成效。随后,刘志强分别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入选高校及单位分布、各子项目入选情况等不同方面,为现场嘉宾做了科学、细致的解读。

7.jpg

中科院药物所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编辑部主任吴民淑在大会上分享了《中国药理学报》和《亚洲男性学杂志》卓越计划二期的建设工作经验。她首先介绍了两本期刊的基本情况,涵盖稿源维护、专刊建设、与同类顶级期刊的数据比对以及办刊团队的组成,并分享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包括如何激发编委和专家的办刊热情、挖掘国内外优秀稿源、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和出版质量等。

8.jpg

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助理潘飞作医工交叉期刊联盟工作汇报,他首先对交大医工交叉刊群概况做了总体介绍,阐述了联盟成立至今相关期刊的数据库收录情况、基金项目情况和获奖情况,分享了医工交叉期刊专项资助计划和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并向大会汇报了联盟2025年在资源建设、品牌宣传、期刊发展指导、刊群项目申报和数据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计划。

9.jpg

在交流研讨环节,各期刊代表分别就办刊专业性提升、加强刊际合作、加强对青年作者及编辑的联合培养、联盟内人才流通、稿源的共同维护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10.jpg

11.jpg

蔡云泽总结发言中表示,目前全球医工转化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医工交叉领域的中国期刊发展势头迅猛,未来,期刊中心将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动医工交叉深度融合,切实推进高水平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力争发展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共同体服务平台。期待未来能与大家携手共进,深化合作,共同书写医工交叉学术创新新篇章。

12.jpg

王加振
王加振
期刊中心
袁捷
“四力”共行计划成员王兆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