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李政道研究所“天问求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青海、甘肃开展实践调研

立志科研创新高远,传承科学精神底蕴。2024年是上海交通大学JUST光谱望远镜建设的奠基之年。值此机会,李政道研究所青海冷湖“天问求索”暑期社会实践团于8月25日至30日,赴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和赛什腾山天文台址,以及甘肃省敦煌市,开展为期6天的深入学习和调研活动。实践团由李政道研究所副教授冯发波带队,李政道研究所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主任陆晓钧,大装置项目工程主管张园园与团队成员一同前往调研。

图片1.jpg

致知力行,继往开来

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

8月25日晚,实践团抵达青海,赶赴紫金山天文台(下简称“紫台”)青海观测站调研。紫台青海观测站副站长、德令哈毫米波观测基地首席科学家助理巨秉刚,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观测站展览馆,介绍了观测站悠久且辉煌的发展历史。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在德令哈郊区的恶劣环境下,一代代天文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观测设备,花费近10年光阴完成了“银河画卷”的壮丽计划,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量子通讯、天文授时等前沿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仰望这座已经巍然矗立三十余载、高达13.7米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实践团成员仿佛亲眼见证了前辈科学家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深刻体会到传承前辈们奋斗精神的责任重大和义不容辞。

图片2.jpg

图片3.jpg

石油小镇遗址

8月26日,实践团成员驱车前往青海冷湖镇。为确保27日夜间在赛什腾山的天文观测任务顺利进行,实践团成员于26日深夜前往了冷湖镇郊外的石油小镇遗址进行观测的准备工作和预实验。石油小镇遗址远离城镇,光污染极小,为观测活动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在星空下,团队成员展示了seestar系统的星系定位功能,并对赤道仪进行了细致的调试,以保证其在长时间曝光过程中能够维持精准稳定的指向。这些技术准备工作不仅为即将到来的观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提升了团队在实际操作中的专业能力和应对挑战的信心。

图片5.jpg

图片6.jpg

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

8月27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在冷湖管委会的协助下登上赛什腾山。紫台助理研究员康安明带领团队参观了紫台多应用巡天望远镜(MASTA),讲解了台址的气候状况及望远镜的部署与运营情况,为JUST望远镜的建设提供了极佳的参考经验。随后,团队成员登临赛什腾山4300米高峰,考察了JUST望远镜的建设台址,为研发人员带来了JUST台址施工状况和周边情况的最新一手资料。夜幕降临,借助世界级天文台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实践团成员利用相机等专业设备拍摄了大量星空图像,为后续的JUST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图片7.jpeg

startrek.jpg

红色寻踪,文脉永传

英雄地中四井

8月28日,实践团成员赴茫崖市冷湖镇五号石油基地遗址,寻迹英雄地中四井。冷湖镇曾因石油而繁荣,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纪念碑上,“英雄地中四,美名天下扬;东风浩荡时,油龙逐浪飞”的题词赫然醒目。英雄地中四井之“英雄”,是一呼百应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的英雄,是应国家所需、急人民所急之英雄,是千磨万击还坚劲、敢在大漠苦攻关之英雄。这样的英雄精神时至今日仍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实践团成员,更加坚定了实践成员们肩负起新时代攻关科研的光荣使命。

image.png

敦煌博物馆

8月29日,实践团成员途径敦煌,前往敦煌博物馆进行参观。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敦煌,我心向往之。”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祖国西部大地的历史人文息息相关。实践团成员通过深入学习敦煌的人文历史,身临其境感受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魅力。今天的敦煌作为国家重点的文化地标,其在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传播模式创新及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对于促进文化与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冷湖镇背靠得天独厚的天文学观测自然环境,成为了探索天文科学研究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的热点。团队成员通过此次对敦煌的深入调研,期望为未来冷湖镇的科学研究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片12.jpg

“以天之语,解物之道”,在为期六天的青海冷湖“天问求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深入考察了包括德令哈、赛什腾山在内的多个台址,全面了解了JUST望远镜的建设进展,进一步坚定了科研报国的伟大理想。“行万里路,知中国情”,实践团成员的目光不仅聚焦于大科学装置的探索,更在这次宝贵的实地考察中,深化了对以青海冷湖为具体案例的科学-文化协同发展规划的认识,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提供了新发展方向的资料。通过这次实践,成员们不仅坚定了理想信念,更在理实结合中磨砺自身,立志成为胸怀家国、兼具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的新时代卓越人才。

常起超、胡旭凡、黄惊涛
唐睿仪、张宇飞、胡旭凡、常起超
李政道研究所
孟闻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