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第八届叙事学暑期高端研讨会

叙事学的基本理论、批评实践与最新发展

7月19日至21日,“叙事学的基本理论、批评实践与最新发展”暨上海交通大学第八届叙事学暑期高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与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ESCI收录)编辑部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当代外语研究》编辑部协办,旨在向广大叙事学研究学者,特别是青年教师与研究生们提供深度学习叙事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平台,共同探讨叙事学领域的前沿话题,开拓学术视野。

1.jpg

e-1.png

7月19日上午,大会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汤轶丽主持。

e-2.png

e-3.png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外文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傅修延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尚必武分别致开幕词。傅修延从“21世纪什么样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这一问题出发,指出21世纪最有价值的人是能够编故事并与别人分享的人。叙事是关乎人之所以为人的行为,而人类是会讲故事的叙事人,因此探索讲故事的奥妙具有重要意义。傅修延以此表达了对本次叙事学高端研讨会的期待与赞许。尚必武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向与会嘉宾和参会者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与诚挚的谢意。结合学院学科发展定位以及文学方向人才培养的布局安排,尚必武介绍了叙事学研讨会的初衷和目的,对中国叙事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指出新时代讲好故事的重要性,并预祝本次叙事学暑期高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e.png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外文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傅修延作题为“叙事的本质”的主旨发言。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尚必武主持该发言。

e-4.png

傅修延的主题发言以意识的形成和表达为背景,从认知、逻辑、传播三个方面对叙事的发生缘由、组织形态和动力机制做了全面探究。通过援引古今中外的文学与人类学文献,傅修延对故事讲述与记忆存取、故事组织与事件关联以及动物精神与人类理性以上三个层次做出了详尽阐释。他强调,叙事学者一定要坚持“文学是人学”的核心立场,从人性而非理性出发,从而对叙事的本质做深入研究。

e-5.png

7月19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尚必武作题为“讲故事的伦理及其相关命题”的主旨发言。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助理教授郎梦晨主持该发言。

8.png

尚必武以“人类为什么要讲故事”这一问题作为出发点提出讲故事不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重要标记。尚必武提出从“讲故事”的伦理到叙事伦理的概念移植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叙事的能动性及其与现实的伦理关联。讲故事不仅能够反映世界、预测未来,而且还能引发行动、改变世界。尚必武在发言的最后作出总结:“人何以成为更好的人,以及世界何以成为更好的世界”这两个基本命题本质上体现了故事讲述的伦理价值。

e-6.png

7月19日晚上,“叙事学研究三人谈”由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汤轶丽主持。会谈邀请傅修延教授、龙迪勇教授与刘建军教授就当代叙事学的核心议题及未来趋势与参会者进行交流研讨。三位教授分别以各自独特的叙事学探索之旅为引,勾勒出自身与叙事学和文学研究的不解之缘。傅修延以陶瓷艺术为例,指出“物叙事”之所以能成为新兴研究热点,是因为文学与物质世界存在紧密联系;龙迪勇从空间叙事角度切入,深度剖析了中国青铜器作为物叙事典范的原因,阐明了物作为叙事媒介在跨媒介领域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刘建军则从人叙事与机器叙事这一角度出发,就叙事学与文学的前沿动态发展分享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e-7.png

7月20日上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艺术学院院长龙迪勇作了题为“家族相似性、符号圈与艺术跨媒介叙事”的主旨发言。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汤轶丽主持本场发言。

e-8.png

龙迪勇从兼具总体性、综合性与超越性的“艺术”概念出发,运用“家族相似性”和“符号圈”理论,考察了目前热门的艺术跨媒介叙事问题。他指出,“艺术”是一种模糊的、流动的、包容的“家族相似性”概念。总体性的艺术是一个包含甚广的“符号圈”,其中的各门类艺术都具有各自独特个性,是一种模糊而松散的“家族相似性”特征将它们统合在“艺术”这个符号圈之中。随后,龙迪勇进一步阐释了艺术“符号圈”及其与不同符号圈之间的“不确定性”关系,进而从“符号圈”的内外关系、中心与外围关系去探讨其有界性和不均衡性。

e-9.png

7月20日下午,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Marco Caracciolo作题为“Rhythm and Scalar Levels in Reading Fiction”的主旨发言。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助理教授郎梦晨担任主持人。

e-10.png

Caracciolo以伊塔洛·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一书的开篇为例引出具身性概念,探讨了读者介入小说阅读的两重维度,即空间路径的“沉浸”(immersion)与时间路径的“着迷”(absorption),前者立足于故事世界概念,后者则围绕情节展开。在此基础上,Caracciolo提出了“节奏”(rhythm)这一概念,意指勾连文本形式与读者阅读体验的多尺度模式,这为解读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叙事交流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新视角。

e-11.png

7月20日晚上,大会共设三场分论坛,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七十余名师生围绕叙事学的基本理论与批评实践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助理教授丁瑶、西安外国语大学老师彭白羽、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助理教授王博文、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兰秀娟、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敏锐、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樊晓君分别主持分论坛,与师生展开了积极互动和热烈交流。

e-12.png

7月21日上午,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Marco Caracciolo作题为“Narrative and Complexity in Video Games”的主旨发言。该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汤轶丽主持。 Caracciolo首先厘清奠定游戏研究合法性亟需解决的若干挑战,并且将电子游戏界定为“妥协的艺术”,进一步阐释了协调玩家体验与叙事兴趣的三重可能性,最后围绕游戏媒介与电影、文学叙事策略之间的互鉴探讨媒体间性。以电子游戏中的“迷宫”(puzzlement)意象图示为例,Caracciolo展示了游戏叙事如何突破传统“路径”图示对线性模式的依赖,呈现出叙事的复杂性。

e-13.png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作题为“外国文学研究的科研创新、课题申请与论文写作”的主旨发言。刘建军深入浅出地分享了外国文学研究的“三要三不要”原则,即:不要妄自菲薄而丢失自信;不要只做梳理而疏于创新;不要拘于目录而盲目套作。好的研究需要具备问题意识、结合自身经验、服务时代需求;要厘清概念内涵、勇于革新阐释。刘建军指出,外国文学研究者一定要紧跟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利用团队合作的力量将零散知识汇集为系统思想。

e-14.png

大会闭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助理教授郎梦晨主持。

e-15.png

闭幕式特邀Marco Caracciolo教授、刘建军教授和尚必武教授分别致闭幕词。Marco Caracciolo肯定了中国学者在叙事学领域取得的独创性成就,鼓励中国师生继续为丰富国际叙事学界的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刘建军鼓励各位青年学者树立学术自信,在未来的研究道路上继续勇攀高峰。尚必武回顾了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程,向各位专家学者和与会同学们对本次暑期叙事学研讨会的大力支持致以诚挚谢意。

e-16.png

e-17.png

本次会议为期3日,与会专家学者紧扣“数智时代,叙事何为”的问题意识,围绕叙事学的热门话题和未来趋势展开了深入探讨,呈现了跨媒介、跨学科的开阔学术视野,对文学叙事学领域的前沿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叙事学的基本理论、批评实践与最新发展: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叙事学暑期高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外国语学院科研办
外国语学院
倪黎
刘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