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上海交大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第20期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赴红旗渠等地开展现场教学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足迹,感悟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7月6日至10日,上海交大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第20期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组织学员赴河南林州红旗渠和古都安阳开展现场教学,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亲身体悟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处副处长王培丞、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党建办公室徐新星、培训班班主任杨忞随队出行。

图1.JPG

图2-5.jpg

在红旗渠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感人故事,全面再现了红旗渠建造的关键节点,学员们无不感叹林县人民再造河山的精神魄力。展览馆外,红旗渠通水庆典的巨幅照片映衬着巍然耸立的红旗渠分水闸,64年前修建的水渠依然坚固如初并发挥着引水灌溉功能。渠水长流,精神永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实地察看红旗渠分水闸运行情况时所指出的,“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图6-7.jpg

图8.JPG

登上298级台阶,沿着3000多米的渠岸,学员们抵达红旗渠总干渠咽喉工程——青年洞。学员们在青年洞前驻足凝视,被300名青年在困难时期凿通隧洞的事迹深深震撼。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在险要峭壁之上开辟“人工天河”的艰难险阻难以想象。高悬的党旗在青年洞旁鲜艳夺目、熠熠生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红旗渠精神是共产党人学习与传承的楷模。

图9.JPG

面朝青年洞、面向党旗、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学员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图10-13.jpg

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元涛讲授的《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因素与现实启示》专题报告,观看《红旗渠》《巍峨山碑·杨贵篇》专题纪录片和《红旗渠精神永在》情景党课,学员们从林州的文化传统、群众的现实需要、显著的制度优势、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四个方面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了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因素,领略了红旗渠建设的真实场景和一个个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体悟到了杨贵书记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对十年修渠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领会。

图14.JPG

“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学员们前往安阳殷墟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

图15-16.jpg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殷墟“大邑商”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起点与基石。馆内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学等多个角度破解了中华文明密码,延续了中华文化根脉。通过近距离观赏“司母辛”铜鼎、殷墟马车与墓穴等珍贵文物,学员们回望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增强新时代砥砺奋进的文化自信。

图17-18.jpg

安阳是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的发现地。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学员们领略到“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发现与探索历程,追溯一脉相承的汉字起源,了解汉字与百姓民俗的关系,并通过甲骨类、碑碣、竹木类、钱币类甲骨文感受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体悟灿烂光辉的文字文明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图19-22.jpg

结合党支部书记的重要角色,培训班还专门组织学员前往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扁担精神纪念馆和马氏庄园,学习谷文昌同志“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光辉一生,学习石板岩供销社党员干部职工70年如一日“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学习马丕瑶的清正廉明、衷心报国和马氏家族优良严谨的家风理念。

图26.JPG

图27.jpg

图23.JPG

生逢新时代,上海交大青马学校第20期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号召全校全体学生党员,接好历史的接力棒,砥砺强国之志,以实际行动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奋斗才是青春最好的选择!

学员感悟

思源组学员、中美物流研究院谢佳慧表示,“亲身站在红旗渠旁,我仿佛能看到当年无数劳动者用双手凿山开渠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感动。在参观青年洞时,这种感动愈发强烈,仿佛置身于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感受到了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这次实践不仅让我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更让我获得了无尽的精神力量。我将把这种精神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并带领同学们共同弘扬这一伟大的精神,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思源组学员、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张栗铭有感而发,创作了《水调歌头·红旗渠》:“千里红旗渠,一条党群心。峭壁悬崖无惧,血汗洒西山。开天辟地谁属,唯我英雄儿女,铁臂平山峦。奋起十春秋,林县换新颜。党领导,民拥护,水长流。红旗招展如画,壮志在人间。银龙游舞太行,两岸稻浪谷香,美景胜江南。愿得此渠水,常润红心田。”

致远组学员、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李浩铭表示,“红旗渠精神虽然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到现在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红旗渠精神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突出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风格。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力,为祖国发展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爱国组学员、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胡小雨表示,“红旗渠的整个修筑过程当中,不仅体现了杨贵书记的担当、林县人民敢想敢干的精神,还有广大共产党员们不怕苦不怕累、全国人民团结协作的兄弟情谊,更生动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一幅幅生动的上世纪共产党员的拼搏画卷谱写着一行行最壮阔激昂的奋斗史书,唯有走近红旗渠,走近林县的红色文化,才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荣校组学员、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李林表示,“来红旗渠之前,我以为它只是一个名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然而在我亲眼见过红旗渠的水缓缓流过,亲眼看见堆砌而成的一块块石头时,仿佛能看到当年的人们劈山凿渠的英勇无畏,我才明白红旗渠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也是动词,是征服自然、安排河山、一呼百应;也是一个形容词,是战天斗地、山河焕新的英雄气概,是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是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坚韧不拔。红旗渠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与伟岸,值得我们去学习。”

张嘉璐、唐灵、刘大卫
余辉、叶子多
学指委思政室
杨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