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袁钧瑛院士做客创新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IMMUX前沿学术论坛”

6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院士应邀到访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做客第八期创新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IMMUX前沿学术论坛”。药学院院长、创新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翱,副院长孙占奎、钱峰,院长助理邓刘福及相关师生代表50余人参加。

图片1.jpg

袁钧瑛院士作题为《三进科研无人区,探索细胞死亡的秘密》的学术报告,讲述了细胞死亡的研究历史和自己在该领域四十余年的科研经历。袁院士在博士阶段发现了线虫细胞死亡的关键驱动因子。后来她对哺乳动物细胞死亡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了细胞程序性坏死及其关键调控基因RIPK1,推翻了传统的 “细胞坏死的不可调控性”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首个RIPK1抑制剂。袁院士最后总结了她在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工作,将分子机理、疾病机理和药物研发结合,在分子、细胞和动物层面进一步证实了RIPK1在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理。袁院士的研究成果有望为RIPK1抑制剂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做出巨大贡献。

图片2.jpg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同袁院士在细胞凋亡前沿科学问题、RIPK1抑制剂的临床进展、学生培养和个人科研心路历程等方面开展了积极讨论。

【人物名片】

袁钧瑛,出生于中国上海,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

袁钧瑛教授主要从事于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者。袁钧瑛教授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揭示哺乳动物细胞中调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她开创了两个主要的细胞死亡研究领域,包括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细胞坏死(necroptosis),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她的工作阐明了一系列在这两种细胞死亡方式中的关键驱动分子,分子机制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在20世纪90年代,袁钧瑛教授首先发现了半胱天冬酶(caspases)作为物种间高度保守的驱动细胞凋亡的关键分子,阐明了Bcl-2和caspase在介导细胞凋亡中的关系;袁钧瑛教授的另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在哺乳动物中发现了一种可调控的细胞坏死方式,称为程序性细胞坏死(necroptosis),并阐明了RIPK1是介导necroptosis的关键分子。这个发现打破了学术界中坏死是被动不受调控的传统观念,揭示了细胞坏死的分子机理和靶向细胞坏死作为临床治疗手段的新方向。已有大量研究表明RIPK1参与介导细胞炎症和细胞坏死,广泛涉及多种主要人类疾病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比如老年痴呆症,多重硬化症,脊髓侧索硬化症,以及关节炎和肠炎。袁钧瑛教授实验室发现的靶向坏死的RIPK1抑制剂已经在美国进入人类临床试验。

袁钧瑛教授的工作受到Nobel委员会的关注,两次邀请袁钧瑛教授到NobelForum做专题报告。

郑星
药学院
张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