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叶坚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学第九期“咖•沙龙”
6月7日中午,第九期上海交通大学“咖·沙龙”在闵行校区转化医学大楼C100报告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叶坚教授作主题演讲,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学术发展与成果处副处长韩海波主持,来自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物理与天文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药学院、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等十余家单位的近百位教师、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参加了本期沙龙。
叶坚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是等离激元纳米材料和拉曼光谱的生物医学应用。目前团队聚焦基于“数字胶体增强拉曼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分子组学”技术的单细胞、单颗粒、单分子超灵敏检测,实现基于高灵敏、无标记、快速液体活检的疾病诊断。叶坚教授曾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Nano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
会上,科研院为叶坚教授颁发主讲嘉宾荣誉牌。
叶坚教授作题为《克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重复性问题的初步探索》的主题报告。该研究曾以“Digital colloid-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by single-molecule counting”为题,发表于2024年4月17日《自然》杂志。叶坚教授分享了过去五十年来,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ERS)的形成发展历史,对关键的科技挑战和探索过程进行解读,团队经过5年多的持续深挖与交叉,跨越生物、化学、物理、材料、统计学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基于单分子计数成功实现了超低浓度目标分子的可靠定量检测这一困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领域几十年的难题。基础科学、技术研发到检测仪器开发的突破也促进了创新人才的成长,并获得基金委项目支持。该成果可以实现对多种分子(如染料分子、代谢小分子、核酸、蛋白)的定量检测,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环境保护、食品检测、公共安全以及基础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同时,叶坚教授也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如何撰写期刊文章、投稿《自然》期刊的技巧等。
叶坚教授的精彩报告获得一致好评。现场与会人员结合自己学习研究领域,与叶教授展开了热烈交流与讨论。
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强化问题导向的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的科技攻关。2021年学校面向全球征集发布了125项重大科学问题,2022年启动了“交大2030”计划,不遗余力地组织策划了“交大之声”“咖·沙龙”等系列学术活动。近4年上海交通大学CNS论文引领发文达到80篇,总数125篇,引领发文连续3年突破历史最好成绩,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产出。有组织科研管理创新获得了各位老师的支持,同学们反馈也给予良好评价。
“咖·沙龙”是上海交大科研院打造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自2018年起已举办九期,邀请了11位国内外资深专家分享高水平科研进展与经验体会,主讲嘉宾来自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韩礼元教授与邬剑波教授、物理与天文学院王宇杰教授、化学化工学院樊春海院士、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雷鸣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一新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宋洪军教授与明国莉教授以及Nature Communications高级编辑樊巍博士、Nature Materials期刊高级编辑李昕博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