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凯原法学院院四位博士后分获国家级、上海市资助计划
近日,2023年度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以下简称“超博计划”)、2023年度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档、C档)(以下简称“国博计划”)资助名单先后公布,凯原法学院博士后马强入选“超博计划”及“国博计划”(B档),唐安然、唐志威入选“国博计划”(C档),潘子怡入选“超博计划”,是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又一成绩。
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组织开展申报,旨在对学术水平高、科研潜力大、工作业绩突出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择优遴选,予以资助。该计划自2023年起实行分类分档资助,共分为A、B、C三档,资助期均为2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自2018年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启动,旨在保障和提高本市优秀博士后人员待遇水平,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经评审入选该计划的博士后人员,由上海市促进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予以资助,资助期为2年。
学院高度重视博士后队伍建设,努力构建更完善的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制度体系与生态环境,为博士后在法学院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保障。目前学院优秀青年博士后人才队伍已具备一定规模,学院将继续加强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筑牢优秀青年人才基础,服务学院一流学科建设。
马强,2023年获得上海财经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同年3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民法(物上代位理论)、公司法(公司决议、减资制度)研究,合作导师为彭诚信教授。2021年至2022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访问交流。目前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1项、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23年青年学者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课题项目1项、各类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项目若干。近三年内,在《清华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研究性论文数篇。曾获首届“中国资本市场法治论坛”征文大赛三等奖,多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各类奖项。
唐安然,2023年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正当给付与数字行政法研究,合作导师为蒋红珍教授。目前获得国家资助博士后计划1项,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多篇论文发表在《交大法学》《行政法论丛》《江汉论坛》等重要期刊上。曾获得第十七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一等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
唐志威,2021年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23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刑法基础理论、经济刑法等领域研究,合作导师为于改之教授。目前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参与德国科学基金会科研网络项目1项。在《整体刑法学杂志》(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法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多篇。2022年获德国比较法协会(Gesellschaft für Rechtsvergleichung)青年学者奖(Young Talent Award)。
潘子怡,2022年获得复旦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2020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渠道奖学金前往德国慕尼黑大学联合培养。2022年毕业后加入上海交通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民商法基础理论、公司法研究,合作导师为彭诚信教授。2023年赴德国马普所竞争与创新所进行短期访问研究,并获德国Daad研究基金资助。兼任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研究员,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篇学术论文已发表于《法学》《河北法学》等知名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