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科普宣传片发布、董浩云信札捐赠、大学生讲科普首发

董浩云诞辰日,向“海洋巨子”致敬

9月28日,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中国现代航运先驱、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华之父——董浩云先生111周年的诞辰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首次隆重推出科普宣传片,社会人士捐赠董浩云信札与大学生讲科普系列片第一季首发,纪念这位为中国现代航运走向国际做出巨大贡献的“海洋巨子”。

微信图片_202209161645182.jpg

“奋楫扬帆 赓续前行——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科普巡礼”宣传片震撼登场

1695702026548.png

2003年1月1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与董氏慈善基金会联合创办的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在徐汇校区正式开馆。它的诞生,宣告中国高校第一个航运专题博物馆的诞生。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积极推进科普工作对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宣传片总结了20余年来,作为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的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始终不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初心,牢记推进“交通强国”“航运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充分发挥高校资源特色优势,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真诚服务青少年为重点,勇担科学传播责任,持续加大科普基地建设力度,重视科普文化内涵,创新科普活动形式,不断打造科普新亮点,切实履行了高校博物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普殿堂的职能,成为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航运、海洋文化与科技科普宣传展示的新地标。

王毅捐赠1933年董浩云致天津航运公司经理王更三信札

9月25日,在董浩云诞辰日即将来临的日子,原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毅先生向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捐赠了1933年董浩云致天津航运公司经理王更三信札一通八页附信封。董浩云这一手札的入馆无疑是董先生诞辰111周年的最佳纪念,不仅丰富了馆藏,也有益于航运馆未来的陈列展示和学术研究。

微信图片_20230925124736.jpg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的这段时间,董浩云一直在天津工作。1933年,此时的董浩云才21岁,在信中,展现了初入航运业不久的他对当时其所在的通成公司的经营状况,结合当时中国航运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所做的分析与总结,表现出了他观察事物、探讨问题的敏锐眼光,这就为他在天津航运界脱颖而出,并为日后创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微信图片_20230925124702.jpg

20多年来,王毅坚持收藏各类文献文物,特别在收集过程中注重发掘内涵,并将重要文物捐献给相关博物馆,助力其发挥收藏、研究、展示、宣教等功能。据统计,王毅近年来已向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捐赠文物文献近70件/套,成为社会人士向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捐赠的重要力量。他曾多次表示,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很有特色,也很有潜力,完全可以结合当前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交大船海学科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成就,以及董浩云、董建华父子俩的独特贡献来充分展示,因此他在收藏的时候,尤其关注这方面的文献文物。

微信图片_20230925180340.jpg

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去收藏老物件,然后再无偿捐出来,王毅先生的这种文物文献保护意识和乐于奉献不图回报的品质在如今的时代尤其值得赞颂和学习,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平时花100元买运动鞋都会纠结,在淘藏品时也会精打细算地议价。但是,收藏是我的爱好,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有机会抚今追昔则是一种情怀。对我来说,这就值了,太值了。”

“走进深蓝  强国有我——大学生讲科普系列片(第一季)”火爆首发

大学生讲科普系列片(第一季)分为三集,每集4分钟,共计12分钟。作品主题主要聚焦于中国古代到现代的航海科技,从古人发明的迄今沿用的水密隔舱技术、过洋牵星术,到现代,作为“海洋巨子”的董浩云第一个将集装箱运输引入远东,建立起庞大的集装箱运输网络,成为亚洲航运界最早从事货柜运输业的先驱。

图片3.jpg

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动讲述,不仅向公众科普了这些伟大的航海科学技术,助力校内外公众“大海洋”科学素质的提升,更重要是学习和传承中国人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与创新精神,激励当代青少年树立为中华科技之崛起而自立自强的信念,担当起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的重任。

劈波斩浪,纵横万里海疆,奋楫争先,勇闯远海大洋。展望未来,以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为主体的上海交通大学航海文化与科技科普教育基地将继续在“大海洋”内涵建设的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的“深蓝力量”,谨以此纪念董浩云诞辰111周年。

图片4.jpg

刘岸冰
刘岸冰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宋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