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二十大精神专项宣讲实践]“现代社会语境下不同少数民族的汉化差异程度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贵州省三都县、丹寨县、荔波县和独山县
8月12日至16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现代社会语境下不同少数民族的汉化差异程度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贵州省三都县、丹寨县、荔波县和独山县开展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语言专题调研实践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
实践团成员先后到三都一中、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馆、丹寨苗族小镇、荔波一中和独山三中进行参观和调研,对学校领导和部分少数民族老师进行了专题采访,并走进教室就调研主题与同学们开展交流。此外,还联系并采访了三都马尾绣、苗绣、苗族造纸、苗族卡拉、布依族莫歌和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水书研究的文化学者。通过实地参观、专题采访、主题交流和收集问卷等方式,成员们详细了解了贵州黔南、黔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民族语言的学习与使用的现状。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独山三中副校长曾传慧
在学校专题采访中,来自布依族、水族和苗族的不同老师向一行人介绍了以及黔南地区当前民族文化保护和发扬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现状,并重点介绍了当前教育系统内对促进文化保护和语言传承学习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成员们了解到,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不同的民族由于本民族语言资料、文化习俗和群众生活环境等存在差异,在保护的重点和难度上也有所区别。总体而言,已经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主题内容加入到课堂和业余活动中,但将民族文化和语言传承到年轻一代、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还需要不断推进、久久为功。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当地同学
在教室主题交流中,实践团成员分别与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同学进行围炉式、面对面交流。同学们热情地向一行人介绍了当地不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并分享了自己庆祝这些节日、使用本民族语言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方式。部分同学还填写了实践团设计的主题调研问卷,并就如何推进民族传统习俗的继承与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后,成员们还与县中同学就高考备考的经历和未来的大学生活进行了详细交流,向他们重点宣介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交大的校训精神、实力特色和校园文化。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水书研究学者韦章炳
在对非遗传承人的采访中,传承人从专业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本民族的民族语言使用情况、民族节日庆祝情况和民俗流传情况,并重点介绍了各自传承非遗内容的来源、表现形式和文化特色。实践团成员还着重采访了非遗的传承方式和传承人为推广非遗开展的各项工作。成员们了解到,传承人们结合自身工作单位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在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积极向联系对象开展非遗的宣传和推广,既将各式各样的非遗内容加入到业余和课堂活动中,促进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了各项非遗,为推进民族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贡献。
实践团成员们认为,本次实践走遍黔南四县,在社会、学校、亲友等多层面开展专题调研,形成的阅历、思考良多:一是总览黔南地区的特色文化,见证了各民族传统民俗、节日和语言的丰富多彩,进一步增进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欣赏和认同,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二是通过与不同年龄段、不同岗位上少数民族同胞的交流,体会了黔南人民的热情和智慧,进一步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详细了解了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现状,特别是受城市化进程和汉化的影响,对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知,并决心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四是感受了黔南地区广袤大地上的青山绿水和宜人气候,特别目睹了该地区特色旅游如火如荼,进一步增强了对推进“两山”论生动实践的高度认同。
图为丹寨、独山两县当地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