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二十大精神专项宣讲实践]行走初心之地,助力红色宣教,他们在上海绘制一幅红色画卷

坚持初心 | 以史为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

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以及“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在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党总支和凯原法学院2022级法科特班党支部的支持下,成员在暑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一馆十址’下的红色宣教模式调研与实践”学生党支部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7月和8月上旬,实践团成员利用周末等时间前往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四行仓库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等上海代表性红色场馆和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等交大校内文博场馆共计10家场馆开展参观调研、交流座谈、志愿讲解等活动。

截屏2023-08-24 11.33.14.png

各场馆宣教部、宣陈部工作人员、讲解员代表、志愿者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宣教外联室、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老师及实践团成员参加活动。

截屏2023-08-24 11.33.23.png

追寻红色记忆 | 砥砺奋进初心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实践团成员在严选红色场馆前提下尽量广覆盖,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体悟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瞻仰的中共一大会址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和中共四大会址纪念馆,成员们重温党召开的重要会议历史,走过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峥嵘岁月。从“国之瑰宝”宋庆龄先生到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学长,从抗日期间以谢晋元为首的“八百壮士”到解放战争时期“丹心碧血为人民”的龙华英烈,同学们真切感受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作出的牺牲以及百年来无数共产党员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爱国精神。

同时,实践团成员走访校内文博场馆,调研交大校史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和交大博物馆“科教兴国开创未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院士专题展”和“合子记——陈国桢藏中国古代瓷盒展暨陈国桢捐赠古代陶瓷展”,重点了解有关建立交大第一个党团组织等红色党史校史故事和董浩云先生的敢为人先、爱国敬业的红色企业家精神,深入感受交大文博场馆发挥红色育人、美育育人,打造校内文化阵地。

截屏2023-08-24 11.34.13.png


共话红色宣讲 | 强化使命担当

讲好红色故事,助力红色宣教。如何用好各大场馆的红色资源、如何将红色故事宣传教育得深入人心,是本次实践的重点调研内容。为此,实践团成员在参观调研后,围绕高校大学生红色宣教、讲解员培训激励、文创产品设计等方面与各场馆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座谈交流活动。

在校内交流座谈会上,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宣教外联室丁睿老师为实践团介绍了交大文博志愿服务队的基本情况和校史演讲大赛、科普讲解大赛、校史推理剧、沉浸式情景党课、数字云展厅等红色宣教案例,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胡端老师则重点围绕交大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永和讲述了交大党史方面的宣教情况。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刘岸冰老师介绍了董馆“科学普及+红色宣教”的模式,着重挖掘中国古代航运精神和现代海洋强国精神的血脉传承以及董浩云先生的红色企业家精神。指导教师凌惠、张燕迪老师在帮助实践团细化实践安排、明确调研方向的基础上,寄语同学们借由对其他场馆的学习考察,进一步讲好交大故事,更好服务学校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

在校外交流座谈会上,各红色场馆宣教部、宣陈部工作人员、讲解员代表、志愿者代表与实践团成员共同分享红色宣教经验做法。

从中共一大纪念馆“百物进百校,百课证百年”活动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多媒体、高科技展陈设计和“党章知识打卡”互动体验再到中共四大纪念馆“小红花”少年团情景式展演,从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和“周一荐”连载图片微博到钱学森图书馆“航天动手做”互动宣教、《归乡1955》剧本杀再到四行仓库纪念馆中学生志愿讲解队伍建设,各个场馆就实践团成员关心的宣教内容、宣教形式、宣教主体讲解员激励、宣教成本-收益考量等多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希望成员们通过本次实践更好地传播优秀红色文化,以校馆合作等各类方式吸引年轻人更多地走进红色场馆。

践行知行合一 | 彰显青春力量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注重学思践悟一体,将红色基因入心见行,于中共一大纪念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交大校史博物馆、交大博物馆等场所为校内师生和社会大众进行志愿讲解,以青年人、交大人的视角分享对党史、校史的理解,让红色故事走进更多人的耳中、心中。

截屏2023-08-24 11.36.50.png截屏2023-08-24 11.36.56.png

此外,成员们围绕“一馆一故事”“一馆一视频”收集整理各个场馆感动人心的红色故事,并在此基础上拍摄一系列宣教视频,将红色宣教和爱国教育相结合,展现青春力量。从中共一大为什么在上海召开的多元解读到中共二大如何诞生首部党章的红色故事,从宋庆龄先生为中国福利会的孩子埋下的一颗颗“彩蛋”到钱学森学长96分的水力学期末试卷,一段段往事、一段段历史在青年学子的讲述下显得更为生动、深刻。

对此,实践团成员表示“过去对党史校史的理解比较浮于表面,现在我会开始主动去了解展品展项背后的故事。通过讲述红色故事、挖掘红色基因,我感觉到革命先烈们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的个体,他们能够做到的,其实代表着我们也可以做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苦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当代青年生逢盛世,更应该把我们的历史讲对、讲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党和国家是怎么走过来的,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强国有我的青春激情。”

本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一馆十址’下的红色宣教模式调研与实践”实践团赴沪上红色场馆和校内文博场馆开展寻访调研,不仅是重走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的红色之旅,更是感悟以张永和、钱学森等交大人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之旅。

“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实践团在此过程中学习优秀场馆经验,学思践悟、细照笃行,通过开展一系列宣教活动助力校内外红色宣教,让先辈事迹和精神品格跨越千山万水,让校史党史感染更多的青年学子,讲好红色故事、交大故事、上海故事。

"学生党支部“社会实践团
校团委
苏昭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