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二十大精神专项宣讲实践]医学院“对话大国工匠,唱响中国智造”实践团赴云南多地调研
7月20日-2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对话大国工匠,唱响中国智造”暑期社会实践团赴云南昆明、大理、保山开展为期四天的走访实践。实践团成员围绕工匠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智能制造的内蕴联系,探访云南非遗项目,走访当地龙头企业,与不同行业的大国工匠深入访谈,挖掘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
白药之地,上下求索
7月20日,实践团抵达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白药产业园区,参观云南白药博物馆和牙膏生产工厂。通过讲解员的详细介绍,成员们深入了解云南白药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以及现代结合数字化平台的成果。在牙膏生产工厂,所有牙膏的原材料运输、生产和仓储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并且在总监控平台可以实时追踪到每一批牙膏的生产情况,仅用60人便能完成来自全国订单,机器人通过扫描地面上的二维码识别出送货的地点,从而将货物放到正确的位置。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智能智造的魅力。
作为传统中医药企业的云南白药,从创立之初便将“工匠”精神内涵植入品牌,用上百年的历史诠释“工匠”与“企业”的关系,云南白药仍坚持用“匠心”做产品,依靠“工匠”打造现代化中医药产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了解到云南白药在创立之初救死扶伤的初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对于家国情怀的坚守,在改革创新的洪流中率先变革的决心,以及云南白药历代工人传承至今的工匠精神。”实践团成员杨乐在参观后发出感言。
大理扎染,传承坚守
7月21日,实践团抵达云南大理周城村,参观大理璞真扎染博物馆,深入了解大理白族传统扎染工艺的历史发展和工艺流程,通过与馆长、大理白族扎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段树坤的深入访谈,成员们深刻感悟到工匠精神在扎染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扬中的重要意义。
位于大理周城的璞真扎染博物馆作为我国第一个白族扎染专题博物馆,是大理地区扎染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扎染工坊里,手工艺人们展示了完整的工艺流程,将简单的白布染出缤纷多彩的花纹和图案。实践团成员领略到扎染工艺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深刻认识到扎染是大理白族文化的瑰宝,扎染品更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和生活用品。
璞真扎染博物馆馆长段树坤向实践团介绍扎染工艺的传承之路,强调工匠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历代传承的重要精神来源。他表示,大理扎染工艺的纯手工制作是图案的独特性来源,不能采用机械化生产,但是扎染工艺与互联网、元宇宙的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推广和发扬扎染艺术。扎染工艺已与20余所高校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合作项目,未来也将与更多的高校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劳动教育。同时,馆长也分享了推广扎染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的努力,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扎染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中,激发工匠精神的持续传承。
玉石融匠心,永子展绵长
7月23日,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金鸡乡的永子文化园已经开始忙碌。绿树掩映间,师傅已经坐于铸造炉前,重复起了塑造永子的工艺流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了永子起源、永子文化、现代永子等多个展区。阳光下黑子闪耀着翡翠的色泽,白子闪耀着象牙的色泽,散发的艺术光芒让成员们领略到工匠技艺的绝妙精深。
在室外,实践团成员全程观摩铸造师傅制作永子。由三个风扇围绕的铸造炉温度高达两千多摄氏度,师傅用一根顶端带铁球的铁棍蘸取由玛瑙、翡翠原矿等按特殊配比融化而成的铸造原料,另一只手捏着铁砧,以娴熟的技艺在铁砧上一个一个的滴注出棋子的形状。“永子师傅们要练习两到三年才能出师,四五年才能小成,最厉害的师傅已经滴铸九年永子了。”
问及永子师傅陶永昌先生“什么是工匠精神的核心”,陶先生回答,是“坚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滴永子这一个动作,是对永子文化的坚守,也是对非遗技艺的坚守。我们的师傅早上七点多就起来坐到炉子前面,一坐就坐到下午四五点,几乎没有一天断过。制作永子就是为了精益求精,制作过程中次一点的永子都会被直接扔掉。”谈到当代如何培养永子新人,陶先生说:“现在还只是一些村子里的年轻人在学习制作永子,但是随着永子文化的不断发扬,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来观赏永子,并爱上永子。”
通过云南实地走访调研,实践团成员与匠人们面对面对话,深入领会了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内涵。在不同行业辛勤耕耘的大国工匠们以其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特点感染了每一个实践团成员,也让青年学生感受到中国智造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科技动能,引导新时代青年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