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交大学子走遍红色上海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
八一建军节前后,校团委组织红色文化地图寻访实践团深入上海各地,以组为单位探寻上海“红色”地标,了解红色地标背后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事迹。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四史”知识、宣讲实践感悟、诵读红色作品,用多样化的劳动实践笃行共青团员的初心使命,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山河。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也是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地、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城市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第一批次实践团的活动为期两日,首日迎着清晨温暖的阳光,实践团的所有成员们启程探访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纪念馆坐落于黄浦区淮海路旁,饱经沧桑的砖墙与四周繁华的现代建筑映衬出了历史的变迁。
在纪念馆门外的广场上,做足准备的实践团成员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历史沿革和总体情况,接着大家一同走进馆内缅怀这里曾经的人物和事迹。纪念馆共有五个展厅,在这里实践团认真观看了从陈独秀自1920年6月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至今80多年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历程,看到了从渔阳里6号走出的以刘少奇、任弼时、俞秀松、罗亦农、萧劲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奋斗的烙印,看到了当年团中央机关、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外国语学社的复原场景。
实践团成员锁安娜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她表示:“从纪念馆二楼展厅的窗户向外看去,便是车水马龙奔流不息的繁华景象,若是看到这一幕,当年奋斗于此的无数先贤也会深感欣慰吧。”
当天下午,炙热的骄阳照耀着大地,实践团在四行仓库西侧的广场集合,西墙上遍布的弹孔和炮孔时刻提醒着大家这里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腥风血雨。纪念馆内行人如织,大家沿着参观的方向,看到纪念馆内模拟的各种鏖战的景象和当年谢晋元长官战前誓师的雕像,无人不为“八百”将士的英勇牺牲感到尊敬和感激。走出纪念馆,苏州河横亘眼前,看向河对岸,仿佛能看到当年公共租界的同胞们隔河相望、声援助战的场景。今日的苏州河两岸均已一片昌明,时间早已抚平了当年战争的创伤,但是无数为国捐躯的英灵们将永垂不朽,永远被中华儿女们铭记于心。
次日,实践团前往闵行区烈士陵园,开始了实践第二天的行程。进入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笔直的大道,两侧的松树茂密而苍劲,尽头便是革命烈士纪念碑,白色的碑身上镌刻着八个鎏金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前的空地上摆满了人们献上的花束。实践团成员在纪念碑前的祭扫广场上整齐列队,在领队的指挥下合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歌声整齐而激昂,共青团旗迎风招展,告慰长眠于此的英魂们。接着,实践团有序地参观了革命烈士生平纪念馆,了解了长眠于此的烈士们曾经做出的贡献和立下的功绩,由两位同学作为代表发表了参观的感受和体会。
最后,实践团在烈士墓区缅怀革命先烈并集体朗诵《永恒的烈士英魂》,一声声振奋人心的诵读声盖过了夏日聒噪的蝉鸣,此刻凝聚在一起的不仅仅是声音,更是大家的内心。通过此次活动,传承先辈英烈遗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深深地烙印在大家心中。
第二批次实践团的活动也为期两天,实践团分为三组,分别前往了同济大学、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临青学校、创造社出版社旧址、郭沫若故居、复旦大学、许广平旧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旧址和鲁迅故居。实践团成员们在这些历史地点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了中国近代革命先驱们的事迹和他们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
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红色文化地图探访”劳动实践活动,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红色文化的伟大价值。他们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将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转化为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发扬红色精神。
校团委组织的 “红色文化地图探访”实践团旨在让学生对党的光辉历史和红色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让实践成为生动具体的思政课堂,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校园内外。校团委聚焦实践团劳动实践的德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