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行万里路,知中国情 | 校团委非遗实践团传世工艺之行圆满结束

劳动创造价值,实践领悟真知。2023年暑期,由校团委组织的非遗实践团于近日前往上海嘉定,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劳动教育之旅。实践团成员亲手参与掐丝珐琅、蓝印花布、竹编等非遗传统技艺劳作,以现代需求和时尚元素为基础,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设计,将中华非遗的魅力发扬光大。

截屏2023-07-28 10.43.48.png

首站掐丝珐琅,其源自景泰蓝工艺,蕴含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学习了“掐丝”技艺,将金属细丝按照墨样花纹弯曲转折,然后填充珐琅彩砂,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作,带来无尽的美感与视觉享受。

截屏2023-07-28 10.43.56.png 

蓝印花布工艺成为实践团的第二站。蓝印花布,俗称药斑布,以草药为染料,采用镂空版白浆防染的传统印染工艺。在深入了解蓝印花布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后,实践团成员投入制作过程,亲手完成了郁金香布花和胡萝卜香袋的制作,将中华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

截屏2023-07-28 10.44.04.png 

最后一站,竹雕艺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竹制品的重要使用国家,而竹雕则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具一格,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艺术财富。实践团成员在清洗好的竹板上绘制“福”字,然后运用雕刻技巧,逐渐描绘出轮廓,最终将中间部分雕凿空,通过抛光打磨,完成了一件件精致的竹雕艺术品。 

截屏2023-07-28 10.44.19.png 

此次非遗传世工艺之行,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了非遗的独特魅力,也深刻体悟到国家对非遗传承的高度重视。实践团成员杨益藩在活动后表示:“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新潮与便捷,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深度与独特之处。通过参与这些非遗项目的制作,我不仅学到了技艺与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这些传统工艺不仅是我们的根基,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应当用心呵护并将其传承下去,让其绽放永恒的光芒。”

 

劳动最光荣,奋斗正青春。通过本次非遗传承之行,实践团成员对非遗手工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琳琅满目的精致工艺品与匠人的精益求精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魅力与智慧。通过与历史的对话,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通过劳动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的桥梁,不仅仅是一项艺术,一种工艺,一类文化,更是承载人们情感与精神的寄托。

学校坚持构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非遗文化之中,播撒文化的种子,让非遗文化之美在传承中绽放。

非遗实践团
校团委
苏昭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