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致远学子进交圕 古籍保护正当时
图书馆特藏资源支撑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纸寿千年,文传万载。6月,致远学院“故纸堆里捧出‘金娃娃’:从古籍修复中品味中华文明”学生实践团队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馆员指导下开展关于古籍保护的相关社会实践。在实践项目开展期间,团队成员将以4-6人为一组,分批分次进入图书馆地方历史文献库房,开展人工除虫等古籍保护和文献整理等古籍揭示工作,从古籍文献中挖掘历史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所藏地方历史文献来源于本校地方文献中心专家的田野调查、市场收购和授权复制,形成于2006-2013年间,文献范围涵盖12个省、146个县。图书馆自2011年起负责地方历史文献的保管,并成为全国收藏地方历史文献来源最为广泛的学术机构。为了更好地整理、保护这批珍贵历史文献资源,经过前期调研沟通,以此次致远实践团队的参与为契机,对库房内收藏的文献开展人工除虫除尘清洁工作,为后续开展大范围、专业化的杀虫、消毒等保护工作做准备。6月20日,首批实践团队成员首次进入库房,在馆员的专业指导下,历经盒具除虫打扫、更换包纸、古籍除虫除尘、清点入库、密封保存等步骤,对部分古籍进行人工除虫除尘等清理工作。6月30日和7月4日,还将分别邀请上海市档案局档案保护技术部主任张建明处长和交大人文学院副院长蒋勤教授来馆开展专业讲座,分别就古籍特藏的保护修复和地方历史文献的揭示与研究做专业报告。
社会实践团团长翟小玉表示,今天的除虫实践让实践团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好的古籍修复要做到完完整整,每一步都十分考究、几近苛刻,需以极大的耐心认真完成。如今中国古籍修复是快与慢之间的拉锯,也是和时间无声的较量。“我们作为交大学子,作为致远学子,我们应该投身到这一重要领域中去,做中华古籍的保护者、讲述者、传播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用自己的点滴努力,让古籍保存得更久一些,才能让千百年积淀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举办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重要古籍珍藏,反映出了当地的文化、经济、民俗等不同背景,是研究中国土地制度、产权关系、乡村商业、乡村社会的绝佳资料。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以地方历史文献为代表的特藏资源是图书馆的使命,需要交圕特藏人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
让特藏文献“活起来”,更要使其源源不断“传下去”。未来,图书馆还将在持续性地开展古籍保护修复工作的同时,不断推动特藏资源的内涵挖掘和揭示,让特藏文献得到最好的保护和利用,使其所承载的文物、文献价值得以继续延续,让“图书馆里的瑰宝”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