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学术午间课堂第一讲“国际经贸规则的安全悖论”在凯原法学院举行
2023年3月1日,学术午间课堂第一讲“国际经贸规则的安全悖论”在凯原法学院202会议室举行。凯原法学院沈伟教授就该主题进行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讲解。
沈伟教授分别从贸易、投资、金融及以科技为代表的其他领域出发对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中安全泛化主义的现象进行简要而全面的介绍,指出安全正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关注的重要因素,安全规则正在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国际经贸规则之中。接下来,沈伟教授分析了国际经贸规则中安全泛化主义抬头的原因、特征与后果。
他指出,这种安全泛化现象会使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和秩序陷入一种“安全困境”之中,形成“安全悖论”,即当一国以国家安全的名义采取贸易防御措施时,就会引起其他国家不安全感的增加,并促使其他国家同样以安全的名义来抵制上述的贸易防御,最终可能导致以非歧视待遇与透明度为基石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被以歧视原则与不透明为底层逻辑的安全规则取代。
其后沈伟教授分析指出,具有自我判断性的国家安全由例外变为原则、由政策变为工具是国际经贸规则中安全泛化主义与安全悖论的典型特征,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民粹主义的抬头以及国际法规则的有限性则是构成国际经贸规则中安全泛化主义与安全悖论的主要原因。
最后,沈伟教授表示在安全泛化主义下,安全规则会越来越多地介入到贸易规则中,使国际经贸规则发生逻辑变化,如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链会向本地化、友岸化翻卷,风险最小化原则将取代成本最低化原则、美元体系的信用基础会逐步削弱、本币结算机制的建立将更受欢迎;与此同时,在国际经贸秩序层面,国际法治体系将趋于式微,而权力体系将登上历史舞台;对抗性的国际议题会频繁出现,掩盖合作性国际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心得体会
沈教授首先带我们观察了国际安全问题的转向历程,在最初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中,安全例外规则的适用频率较低。但进入21世纪以来,安全命题在国际投资、国际贸易、金融领域中开始被泛化使用。例如,美国修改了《对外贸易法案》限制中国对美企业的投资;欧洲则扩大了对外资审查的强度,受此影响,中国对美欧地区的投资额断崖式下跌。之后,各国出于“安全博弈”思维,不断加强本国安全措施进而形成“安全困境”引发逆全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国际经贸“去法化”,国际法“工具化”,各国关系也由“合作性”转向“对抗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沈伟教授提出各国应对安全规则重新进行结构性调整,让安全规则更少介入到经贸规则当中,调整国际经贸规则的逻辑,秉持效率优先兼顾安全,让国家安全回归政策性问题这一本质特征。
——佟婕歆
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本应是经贸活动的优先目标,如今却不得不让位于稳定与安全,国际经贸合作的正常开展因安全议题受阻。安全议题是美国推行“价值观外交”的重要理论和舆论基础,例如在供应链管理中,基于对供应链安全的强调,美国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以实践价值观外交,将政治议程经由经贸活动推行。把握国际经贸中的安全议题,对理解美国行动逻辑和推动国际法治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苏可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