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展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专题交流会

1843年上海开埠,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率先从上海起步,南洋公学与北洋公学本着实业救国之初心应运而生。一百多年来,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巨变。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更好地了解上海与交大在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2月19日,“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史•经济•教育”专题交流会以线上线下的形式顺利开展。活动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朱荫贵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袁为鹏教授和档案文博管理中心欧七斤研究馆员做专题报告,图书馆馆长李新碗及馆班子全体成员参与会议,活动还吸引了80余名对近代工业发展史感兴趣的馆员们在线上聆听学习。

李新碗致辞指出,徐汇校区老图书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启动修缮专项工作,其修缮既要注重建筑物的保护性利用,又要兼顾弘扬学术根脉的溯源。图书馆是展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扇窗户,希望通过专家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研究分析以及上海及交大在历史贡献上的史料挖掘,为老图书馆修缮专项提供指导和参考。目前,图书馆也对已有的馆藏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也梳理出了不少与老图书馆相关的重要人物、交大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相关的精品馆藏。希望后续能在馆藏展示、利用和文化氛围结合的方面充分融合,使老图书馆充分发挥学术殿堂和文化圣地的作用。

新闻稿-pic1.JPG

袁为鹏作《中国近代工业史漫谈》报告,从宏观角度对中国近代的经济社会面貌与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阐述,生动形象的图表数据带大家领略中国走向世界工厂的曲折道路。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与集中区,近代工业发展速度迅猛,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

新闻稿-pic2.png

欧七斤聚焦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近代工业,从对校史的研究出发,讲述近代交大“工业救国”的旗帜、工业技术人才的输送和交大人与近代工业。1949年前的交通大学已成为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东方MIT”,属全国大学工科实力的最大最强者,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和“最有历史的工程学府”。盛宣怀、李维格、刘厚生、穆湘瑶、李复几…一个个在近代实业领域响亮的名字彰显着交大为近代工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新闻稿-pic3.png

朱荫贵表达了自己的感想与思考。首先,他表示高校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反映在整个城市的底蕴与演变发展脉络中,建设思路要拓宽,把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与上海近代工业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其次,“改革”和“开放”四个字贯穿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这种变革求新的精神也要在展示的内容中体现出来。他充分肯定了老图书馆修缮把馆藏挖掘与文化氛围结合在一起的想法,尤其是挖掘中国近代工业主题的内容融入馆舍文化环境中,是具有创新和开拓的意识。他强调,图书馆不仅仅是提供图书借阅的场所,更是人类文明精髓的集中地,他寄语图书馆充分发挥展示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作用,在馆舍修缮过程中铭记历史、总结经验、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新闻稿-pic4.JPG

在交流讨论中,李新碗进一步强调图书馆期望通过图片、图书、图像等体现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脉络,挖掘交大在这一时期的人、物、事件;并结合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特色库建设,展现交大的历史担当和未来发展,对人才培养起到激励和启迪作用。未来老图书馆会进一步对社会开放,成为展示交大工业救国之初心、上海引领实业兴邦之精神、中国拥抱世界工业现代化之胸怀的重要地标。

李安奇
王仪伟、李安奇
图书馆
汤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