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能吃苦肯奋斗”野外生存劳动课开拓学校劳动教育新内容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2022年11月,校团委继开展“种植责任区”“绿化责任区”“生活责任区”等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后,启动全新劳动课系列第一期——“能吃苦肯奋斗”野外生存劳动课。校团委副书记张怡凡和来自九家院系的四十余名学生参与了本次活动,一同锤炼“能吃苦”坚毅品格,弘扬“肯奋斗”光荣传统。

11月26日下午,同学们携带着帐篷、绳索与补给品从逸夫科技楼徒步抵达驻扎地——东区大草坪。在来自野外生存协会的教练员们的指导下,同学们紧张有序地搭建了由野营帐篷构成的庇护所。

图 1 教练员在演示帐篷的搭建过程.JPG

图 2 教练员在介绍帐篷外帐的使用方法.JPG

各类实用绳结打法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布林结具有自锁性,可以系在腰间,在救援脱困的关键时刻为人员提供安全保护。“绳子的自由端压住主端形成‘树洞’,自由端像一条蛇从‘树洞’下钻出来,在主端形成的‘树干’下绕一圈,再钻回‘树洞’,布林结就打好了。”教练员曹涵宇用生动的比喻介绍了布林结的打法。双套结具有“越拉越紧”的特性,可以系在木棍上制作稳固的生存用具。教练前后指导,同学反复练习,绳子来回穿梭,同学们很快从 “动手菜鸟”变成了“绳索达人”。

图 3 教练员在演示浊水的过滤过程.JPG

图 4 教练员在进行绳结教学.JPG

三分之一滑轮组教学环节展示了在不慎跌落山坡或陷入壕沟等险境下的自救互救方法。同学们扮演起“被困人员”与“救援人员”,学以致用使用布林结将“被困人员”固定在救援绳索上,同组“救援人员”使用三分之一滑轮组构成的省力机构,沿着树干向上将“被困人员”缓缓拉起。2021级本科生沈致远表示:“没想到小小的绳结在野外生存场景中能发挥如此强大又关键的作用。练习绳结的过程的确稍显枯燥且辛苦,但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我们才能在关键时刻迅速打出稳固的绳结,在突发情况中自救。”

图 5 教练员在演示三分之一滑轮组救援过程.JPG

图 6 同学们在使用三分之一滑轮组模拟救援.JPG

图 7 教练员在介绍救援担架的搭建方法.JPG

图 8 同学们在体验使用救援担架.JPG

这堂持续近三小时、干货满满的野外生存劳动课,让同学们接受了锻炼、磨砺了意志,更突出地认识到科学自救的重要性,学会了更多样的求生技能。同学们学习掌握了理论知识,更将所学内容应用于野外生存、自救互救的具体实践中,体现了交大学子身心康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努力在自主自立中成人,在挑战自我中成长,在自强不息中成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未来,学校将继续紧密结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实际,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探索创造性劳动教育模式,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同学们树立自立自强的品格,锤炼劳动技能,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图 9 活动合影.JPG

校团委
校团委
张雨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