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战疫进行时]同心抗疫|马克思主义学院云端课堂掀起“青春风暴”

自3月9日学校实施闭环管理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迅速响应、全员动员。学院党委第一时间发出《致全院师生的公开信》,号召广大师生要在关键时刻为国担当、紧要关头为校分忧、危难之际为院解难,不断彰显马院人在关键时刻的独特作用。

虽然疫情来势汹汹,但在每一位教师眼里“课比天大”。随着教学工作转入在线模式,所有教师瞬时切换“频道”,全身心投入到云端课堂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其中,一批青年教师积极运用网络领域新技术,大胆尝试在线互动新方法,掀起了一股教学创新的“青春风暴”。

在线教学频出“绝招”

李瑞奇:开辟线上office  hour

在保证“教学不断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雨课堂”“共享白板”等辅助教学功能的同时,积极探索符合线上教学规律、契合青年学生需求的线上教学形式,如在线教学中开展圆桌AGRU(线上版)悦读分享活动,专辟多个腾讯分会议,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爱与资本:马克思家事》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传记作品,线上充分讨论,对话悦读,让学生在云端思享中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在打赢疫情遭遇战的特殊时期,还以“argu&love"为主题,拓深课程的延长线,为所教学生开辟了线上office  hour ,通过一对一与多对一的线上互动方式,力求在答疑解惑与对话探讨中,为青年学生理解与观察现实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图片1.png

邹汉阳:“玩起”云端无领导小组讨论

根据教学计划我设计了一次线上分组讨论,运用“腾讯会议”的分组讨论功能,让同学们围绕问题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从讨论过程看,不同小组的讨论参与度差异很大,有一些小组需要老师参与引导,事后来看如果提前设置小组长来引导效果会更好;从讨论成果来看,最后的小组汇报总体质量很高,有的小组在短短时间还做了思维导图来配合呈现,效果很好。讨论中也感觉到同学们在线上比在线下发言要更加清晰、流畅,可能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新一代,同学们面对屏幕反而比面对面更加自然,不容易紧张。

图片2.png

马楠:“雨课堂”刮起“头脑风暴”

我采用了“雨课堂”的教学形式,学生只需在课前通过手机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在完成签到的同时,可在排队等待核酸检测的过程中,通过手机终端在线上课。由于“雨课堂”教学有弹幕功能,学生只要有疑问或者有想法,就可以发匿名弹幕,受到许多学生的欢迎。对于老师而言,不仅可以及时得到教学反馈,而且弹幕也不会影响讲授的连贯性。此外,“雨课堂”的在线测试做得也不错,题型很丰富,主观题部分还可以支持学生拍照上传,学生不用打字,可用手写或图形表达的方式,即可完成与老师一起的“头脑风暴”。尽管使用“雨课堂”教学时间才短短两周,许多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方式尽可能地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使得无法共聚一堂的师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能体验到同一“现场感”。

11.png

为了调动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兴趣,我删去了一些史料,代之地图、绘画、音乐、游戏和3D影像来让线上《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内容变得更加立体生动。疫情期间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植入形式,在疫情结束后依然可以作为线下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以此来实现思政课的智慧教学。

图片5.png

图片6.png

云端课堂贴心“妙招”

邓军:帮助学生演练,安抚紧张心情

我的《纲要》课包括教师授课专题与学生讨论专题,两者彼此辅助。在前三周的线下课程中,已经将学生与专题分配好。第四周我们就要进行学生专题讨论,而这一周恰好碰上疫情,转为线上。为了能将事先安排的课程进行下去,我和助教一边辅导学生修改报告内容,一边和学生提前在网上演练。第一次线上报告与互动特别顺畅,开了个好头。特别感谢的是助教林嘉悦,每一周她都申请一个腾讯账号,提前和报告学生排练,既安抚学生紧张心情,又在技术上把关。这两周下来,我们发现学生在网上更能突破线下的心防,无论是学生报告,还是学生提问,质量都非常好。简言之,对我们老师和学生来说,线上线下都不是问题。

图片9.png

徐艳如:重整课件内容,及时反馈疑问

线上教学对我来说是颇具挑战的任务,由于不能面授,不能以对象为镜,我无法根据学生的表情动作调整上课的节奏,原有课堂中设计的讨论和答疑环节也无法有效进行。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课前,我在备课时会重新调整课件内容,尽量使得课程的内容和节奏更加符合网课的要求,从而做到内容更加充实、条理更加清晰、逻辑更加鲜明;课中,我会让学生在聊天室里及时反映自己的课程观看情况,有任何疑问也可以在聊天室里随时提出,我也会及时给予反馈;课后,我会将教学视频和课堂推荐的课外读物上传到canvas中,以提供无法在线的学生观看,此外对课程内容有疑问的同学,也可以通过群随时与我沟通,我也会随时给予回答。

图片10.png

王昆:轻音乐舒缓学生情绪,多展现抗疫积极成果

在课程开始前,因为部分学生由于核酸检测等原因难以及时进入网络课堂,我会首先播放一两首轻音乐或者近期热曲舒缓下大家的急躁心情。随后,结合最近上海市和交大校园的防疫情况和具体案例,展现全民抗疫的积极成果和感人事迹。其后,在授课过程中,多讲述历史细节、多讨论时事政治、多使用视频素材、多启发学生思考,尽可能提高思政课的知识性、生动性、丰富性和互动性。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和学业压力,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外国的贯穿对比中,真正提升对政党、国家和政府的政治认同。

图片12.png

刘欣然:把握学生心理状态,鼓励聊天弹幕互动

线上教学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线上教学工作如何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正向引导学生的情绪是教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要全面把握学生心理情况。由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长时间的在封闭的环境中学习,难免会产生烦躁和焦虑的情绪,所以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脉搏,在完成《概论》课教学目标的同时,疏导学生的情绪,正向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交大的“守护者”,做到思政课教学“知情意行”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建立良性互动的课堂生态。线上教学工作受场景和防疫工作等问题的限制,往往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课程中增设不同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通过聊天弹幕等形式与老师进行积极的互动。

图片13.png

课堂之外各有“大招”

在疫情封控的特殊时期里,照顾好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第一要务。为此,马院教师毫不吝惜自己的休息时间,拿出十八般武艺,与学生们走近彼此,敞开心扉。

沈辛成:科技与人文对谈,“军心”与“士气”大振

除了上好网课之外,我们也将学院的品牌活动“技术史与人类未来青年工作坊”搬到了线上。青年工作坊原本最大的特色,是线下举办时的社群感与互动感。讲者听者都是学生,互相启发,你来我往,师生共进,无分高下。搬到线上后,聊天栏成为了同学们鼓掌、逗趣和提问的空间,借鉴直播模式中常用的手法,互动性不减,趣味性甚至还有所增强。本学期的青年工作坊采用了科技与人文“对谈”的模式,针对核心科技“卡脖子”的挑战,来自工科院系的主讲从技术层面切入,深度分析,来自科技史科技哲学背景的与谈则从人文伦理角度着手,文工融合,哲史互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3月18日主题为操作系统的工作坊吸引了线上近百人参与,起到了对内稳军心、对外振士气的良好效果。

图片14.png图片15.png

王金凤:别闷坏了,一起来读《论语》吧

在线教学以来,我注意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可以疏解同学们可能出现的emo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支持学生随时开麦,并将聊天区的留言转换为实时弹幕,第一时间回应学生的感想或提问。

此外,由我与沈辛成老师领读的《夫子夜话》,也以线上的形式继续开展。线上特供版分别以“别闷坏了,一起来读《论语》吧”(3月16日,最高在线人数83人)、“致那些没有典礼加冕的离别”(3月23日)为主题,既提供了来自中国哲学和技术社会史两个方向的解读,又让大家在经常无法达成一致的battle中获得乐趣。让同学忍俊不禁的是,《夫子夜话》线上第一期正在进行时,小区封控中的我被社区要求立刻下楼核酸,于是,出现了自己头像漆黑、一边排队核酸一边带读《论语》的场面。《夫子夜话》从原本两周一次变为现在的周更、我们两位老师对自己人生故事真诚的分享,都是期盼能给被困在宿舍的大家带去快乐、疗愈和慰藉。我们坚持以这样朴素的形式,守护交大的“日常”。

图片16.png图片17.png

刘伟:重启公众号,征集笔友信

为了安抚疫情期间学生的不安,我重启了自己的公众号,筹划了“半月谈·两日封”的笔友交流活动——隔离期间,同学们可以匿名写信,为期半月,两日一封。每晚10点,这些信会通过我投递到笔友手中。我称之为“非常时期人与人之间最诚恳的陪伴。”这次疫情期间的匿名信征集,共计收到七八十封要求转交的来信。我在给大家的公开信中写道:“暖春虽有寒意,但阳光早已洒进我们的心里,我们向着春光大步迈去。此刻的你我虽然不能相拥,但彼此的注视坚定而温暖,充满了执着的力量。春天的脚步不会等人,但你们的歌声与微笑已经给了我们一整个春天。让我们一起约定,脚下有定力,心中有信念,眼里有春天!我们都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胜利就会悄悄靠近,很快我们就可以狂笑着相见!加油!我们的东川路800号!”

图片18.png

在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三周年之际,每一位思政老师都应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马院教师的一次重大考验。我们要深入挖掘战疫中蕴涵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契机,善用“大思政课”为新时代青年学生培根铸魂。

刘昭
马克思主义学院
唐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