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上海交大刘西拉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音乐相伴人生,他们从清华一路走到交大

刘西拉,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妻子陈陈,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世纪80年代,夫妇俩拒绝了美国各大公司和实验室的邀请,毅然回国。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派留美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的第一对夫妻,回国后双双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任职。几十年来,刘西拉夫妇获得过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奖项,但对于真正的荣誉,他们有自己的定义。在刘西拉看来,作为教师,最大的喜悦莫过于教育出一批能为民族强盛奉献终身的学生。

4.jpg

音乐做媒,文艺青年因此在校园结缘

结婚50多年,刘西拉常说,我和妻子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故事,我们都太忙了……然而回首过往,他们的相识、相恋和相守,却成为了大家羡慕的教科书级的爱情典范。

3.jpg

刘西拉9岁的时候,在上海开始学琴。陈陈在上海中西附小上学,7岁就课余学琴,家里还为她专门购买了一架钢琴。大学时,每周六晚7点到10点,刘西拉和陈陈相约在音乐教室练琴,一个拉小提琴,一个弹钢琴,从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到莫扎特的“第五协奏曲”,一共十几个曲子,练了大半年。那段时间的刘西拉和陈陈,几乎都是用音乐来交流。

秋天,刘西拉临近本科毕业,到了去向难定的时候。一是去大庆——这是他的第一志愿;二是留校读研究生。刘西拉把自己的志愿告诉了陈陈。一个星期六,练完琴,陈陈弹了F大调浪漫曲,问刘西拉怎么理解? 刘西拉说:“乐曲中有不安分的情绪。这一天是9月3日。到了冬天,刘西拉独奏音乐会顺利进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确定了。

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jpg

两人研究生毕业后,1967年特意挑选9月3日在刘西拉的老家南京结婚。不久,他们俩响应国家号召,被分配到四川参加大三线的建设。刘西拉在成都西南建筑研究所,陈陈在德阳一机部东方电机厂,两地相距71公里。

孩子出生后,因工作太忙,刘西拉和陈陈经常顾不上照顾他。有一次,陈陈在实验台工作,白班连二班。半夜,6岁的儿子光着脚丫在走廊里大声哭,邻居把他带回家,陈陈下班再接回来。刘西拉心疼儿子,思索再三,决定把他送到爷爷奶奶身边抚养。刘西拉、陈陈和儿子三地分居,曾经也有机会调动到一起,只是工作相关度不高,但陈陈说:学这么多年就是想干点事,舍什么也不想舍专业。于是未成行。

改革开放,第一对留美归来的博士夫妻

1978年,国家选送留学生出国,陈陈考上公派留学生,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电机系做访问学者。普渡大学的土木工程系也很有名,刘西拉也请陈陈带去了他写的论文。很快,那里的教授愿意接受他为研究生。就这样,刘西拉也获得了普渡大学土木系读研究生的机会。

出国时候,刘西拉夫妇都已过40岁,为了读学位,他们每天早上吃完面包,带着三明治赶到校园去上课,傍晚回家做顿中国饭吃。饭后睡一个短短的“觉”,晚上8点再回学校,直到深夜一二点,才相伴一路回家。收获是沉甸甸的:陈陈获得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国际奖学金,还攻下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刘西拉除了拿到硕士、博士学位,还获得了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结构科研奖——雷曼·瑞斯科学研究奖。1985年,陈陈和刘西拉先后回到国内,他们两个是改革开放以来双双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一对回国的留美夫妻。

投身科研,交大的平凡教授夫妻

1.jpg

陈陈回国后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交大素有工业强国的传统,后又和电力部联合办学,工作十分投入。不久,刘西拉回国,交大也欢迎他来校工作。只是交大的土木工程系刚刚恢复,还不能培养研究生。刘西拉又到了北京,清华大学希望他留下,这里的土木工程系有开拓前沿的理想位置,他的事业能在这里扎根。

1998年,刘西拉从清华大学转到了上海交大,工作三十多年后,夫妻俩总算是调到了一起。他们都快要六十的年纪了,外人看来是要退休享福了,可他们依然奋战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除了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外,他们积极于学科建设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至今各培养了百余名博士和硕士。陈陈70岁退休,刘西拉80岁退休。

刘西拉曾经两次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退休前,他一直保持着每周五节课,每次上课前,都要重新备课,所有的板书都是手写,有的课程还是全英文的。刘西拉一直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2020年,陈陈由于终身致力于我国电力事业,获得顾毓琇电气工程奖。

李欣慧
上海发布 上海交大妇工委
郭翼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