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李家彪院士做客“院·望”系列讲座分享“北极考察与高纬冰区海底深部探测”
10月27日下午,海洋学院第三届“院·望”院士系列学术讲座首场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报告厅举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主讲“北极考察与高纬冰区海底深部探测”。海洋学院院长周朦、党总支书记李巍、副院长田冰雪、副书记汪佳莹、学生工作负责人许艳以及部分专业教师出席了活动。
北极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开展北极研究对认识极地系统和整个地球系统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李家彪担任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此次北极考察搭乘“雪龙2”号破冰船,历时79天,航程1.4万海里,创造了多个北极考察之最。
在讲座中,李家彪院士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概况。他通过丰富的实拍照片和视频和大家分享了从启航到到达北极的航行过程,包括巧遇从容可爱的北极熊、色彩斑斓的北极光、绚丽的彩虹和冰海奇景等难忘的经历。
本次北极科考在北冰洋加克洋中脊海域开展了大规模海底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李院士讲述了为什么研究加克洋中脊,北冰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导致很难开展研究工作,加克洋中脊是地球上扩张最慢的地方,对其进行研究非常有意义。他介绍了本次科考的探测技术和作业过程,通过实拍视频展示了海底地震仪、大地电磁仪、声呐浮标等仪器的作业过程。在密集的冰层覆盖区,科考作业难度倍增,本次考察作业海域海冰覆盖率大于80%,平均作业水深超过3500米,并遭遇了-9.3摄氏度的历史最寒天气。中国科考队员们在作业中不畏艰险、攻艰克难,充分展现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极地精神。
李家彪院士介绍了加克洋中脊深部探测的初步结果。本航次是国际上首次在高纬极寒密集冰区完成了大规模海底地球物理探测,海底地震仪回收率高达97.7%,打破了国际上北极高纬密集冰区无法开展海底地震仪探测的断言。在最慢速扩张的加克洋中脊观测到强烈岩浆活动、大量微地震和异常地壳结构,完成了全球洋中脊岩石圈结构的最后一块拼图。科研人员在调查区采集到热液产物样品,发现了展布范围大、异常信号强、生物量匮乏的独特极地热液系统。海底地震仪、海底大地电磁仪、声呐浮标、冰下短基线阵列、冰下自治机器人等关键设备实现全国产化,形成冰区海底探测方法及作业规范,标志我国已具备高纬极寒密集冰区海底探测的自主作业能力。
最后,李家彪院士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交流。海洋学院本科教务王益佳代表学院向他赠送手绘画像。
2019年、2020年,海洋学院依托学院优厚师资力量,推出两届 “院·望”系列讲座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来自国内外海洋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们共带来10场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盛宴,同学们与大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对话。
2021年,海洋学院迎来成立3周年,“院·望”系列讲座也再次和大家相见。今年学院将邀请多位海洋领域著名专家,围绕极地研究的主题开展系列学术讲座,欢迎老师同学们来共同探讨学术前沿,纵论海洋科学发展。2021年11月3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一级巡视员秦为稼将带来精彩讲座,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