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人文学院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

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肯定《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人文学院师生中反响热烈。

人文学院院长、资深教授王宁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封回信中,对高校主办学术刊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校的学术刊物不仅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便产生出符合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学术成果,同时也要结合人才培养发现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蜚声国内和国际学界的著名学者。就这方面而言,办好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是十分重要的,它要求我们学者不仅要坚守初心,同时也要敢于引领学术潮流,推陈创新,向国际学界展示中国学者真实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且支持优秀学术人才的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在当前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形势下,这不仅是人文学者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学术刊物的编辑人员的时代重任。

人文学院中文系资深教授叶舒宪表示,看到报上刊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最有感触的是这句“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上海交大团队近日在咸阳博物院发现一批深锁库房的五千多年国宝玉礼器,策展仰韶玉韵特展,将于5月22日揭幕,有利于展示中华向上五千年向下五千年转化的物证,充实2019年提出的“万年中国说”,以实际理论创新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指示。

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席教授杨庆存表示,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振奋学界,鼓舞人心,指明了学界与高校为实现“中国梦”担负的历史责任和努力目标。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中华文化“文史哲”不分家的大文化、宽视野、跨学科、系统化、综合性优势,充分运用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天下为公、尊道贵德”的三大文化理念,培养具备“德、学、才、识、胆”综合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人文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刘士永表示,《文史哲》创刊迄今已经70年,这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大事,更应该是鞭策所有在岗者眺望下一个70年的关键时刻。过去的《文史哲》曾经为几代中国人发声,展现中国学者对自我与世界的期待和反思。身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我们,对此关键时刻的回响,就该展现21世纪作为中国人世纪的理想及雄心,因着《文史哲》过去所立下的传统精神与中国文化价值,从此心志翻飞、思想高扬,擎起弘扬中国文化价值与传统王道精神的大纛奋力向前。

人文学院哲学系特聘教授杜保瑞表示,近年来,国家在恢复传统优良文化的提倡上,不遗余力,文件明确,活动众多,对于广大的国学学者,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对《文史哲》期刊的回信,是对学者们努力的肯定和期许,也正是在这个精神下的持续推动之举。文史哲领域的学者今后将更为积极地深入经典,弘扬实践,立足中国,胸怀天下。

人文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高旭东表示,《文史哲》是其母校的人文社科期刊,从毛泽东主席开始,历代领导人都很重视这个在全国出类拔萃的学术刊物。当前,弘扬中国文化,尤其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走出国门,被全世界所认知,是非常必要的。

人文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虞万里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用“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八字来肯定这本刊物和编辑人员,这既是对《文史哲》编辑部的鼓励,也是对所有“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杂志的鼓励。中华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丰厚积淀,如何“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个重大课题交给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人员和《集刊》主编,应该勇于担当,为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之精髓和传播中华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文学院中文系长聘教授许建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致《文史哲》编辑部信的核心精神是如何使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回信告知人们后疫情时代历史将中国推向了世界发展的中心,而中心的中心是科学与人文的创新。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信,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使我们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学者倍感精神振奋,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余治平表示,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从复苏到振兴,逐步走向繁荣。十八大以来的近十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值得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是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莫大激励。新冠疫情之下,面对世界格局大洗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道自任”,深感使命责任之重。“士不可以不弘毅”,我们既要接续传统文化,又要回应时代需要;既要究天人之际,又要通古今之变;既要埋头做好自己的学问,扎扎实实推进学科自身的发展与光大,又要以学术的方式为国家治理能力提升贡献智慧,为民族进步积攒底气。

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教授张佩国表示,认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必须放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从这个意义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都应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休戚相关。这也决定了当下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应该顺应全球化这一世界潮流。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和创造性转换,也是顺应世界潮流。改革和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不可逆的,也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意义。

人文学院中文系长聘教授张全之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发人深省,为当今人文社科工作者提出了要求、下达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尤其提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值得每一位人文社科工作者认真思考,并付之实践。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但在当今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也存在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人文社科工作者立足本土,守护好文化之根;放眼世界,汲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发扬光大,使之与时俱进,构建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武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人文社科学术刊物《文史哲》编辑部写信,作为一个文科专业的学者,读后倍感亲切,振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文社会科学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塑造中国形象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这将进一步增加人文社科在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来信及时为人文社科的学者指明了方向。

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党支部书记刘佳林教授表示,回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关心和重视。历史悠久、充满活力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当今世界各种文明对话与交流的时代,我们应该坚持中国道路,坚持以优秀的中华文明为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面对现实问题,把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李柏令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要求提出得非常及时,是在当今的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为我们的文科教学和研究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尤其是对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来说,本来就站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和推广事业的最前沿,更能感受到“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意义,而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只有这样,才能使基于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能够为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认识和了解。

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何言宏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项重大任务,也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学术研究的方向和使命。中华文化中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对于整个人类,也都有着巨大的魅力。研究、阐释、传播、创新,是我们每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职责与使命。

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袁为鹏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给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作为一名历史工作者,首先,从中感受到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觉得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关系重大。其次,也从中获得了方法论上的启迪,将努力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提升自己的科研工作水平。今后尤其要加强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更加注重实地考察与调查研究等实践方面的工作,更加自觉地克服自己过去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符杰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对新时代条件下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提出殷切期望,作为人文领域的一名学者,作为和《文史哲》长期合作的一名作者,深受鼓舞。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在中外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中实现的,需要一种开放博大的胸怀,需要一种走向世界的视野,需要一种兼容并包的气魄。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优秀文化走进来。

人文学院副院长、史哲艺联合党支部书记蒋勤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对办好中国的高品质学术期刊,提出了殷切希望,指出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文史哲》杂志创刊70年,坚守学术高地,获得学界赞誉。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学科的学者需要认真提升科研水平、并努力在高品质学术刊物发表,从而“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教授程亚丽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不仅代表了党对哲学社会刊物编辑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一线教学科研人员提出的新的要求。作为文科知识分子,应该不负时代,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努力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深入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现实内涵与重要意义,以高品质的学术成就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努力践行时代赋予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熊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寄予了他对人文学者的殷殷嘱托,对“文化自信”的深刻思量,那就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深入理解中华文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中外交流更加密切。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赋予中国文化更多的话语权力,我们有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底气”。

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卢倩表示,当今中国正在实践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和创新,文化与学术的繁荣发展也因此获得了宏大的空间与不竭的动力。哲学社会科学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与深度,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文学子,必将勇立时代潮头,敢发思想先声,涵养文化自信,学在交大、放眼全国,面向世界。牢记使命担当,不负伟大时代。

人文学院学生第三支部书记李琛表示,《文史哲》以“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的办刊宗旨值得每一位人文学子借鉴学习、铭记在心,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守初心、敢于创新,将自身专业所学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坚持将严谨学术、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之美、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栾金乐
人文学院
栾金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