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史团队赴海宁参加纪念李善兰诞辰21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海宁市数字经济与数字产业座谈会

海宁人杰地灵,近代更是名人辈出,群贤毕集。李善兰涓流入海,从这里走向西学东渐的舞台,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先驱,集海宁“猛进如潮”之精神于一身。今年适逢晚清著名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诞辰210周年,特此举办学术研讨会以纪念这位文化巨擘。浙江省近年全面布局,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打造,海宁市也积极响应号召,充分挖掘潮城精神和海宁性格,立志开创数字改革新局面。李善兰是海宁文化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弄潮儿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海宁人不断奋勇向前,在数字化改革的大潮下,李善兰的弄潮精神更是鼓励现代海宁人抢抓机遇,力争走在时代前列。

本次会议的主题分为:融汇中西:李善兰学术思想研究;“新词语、新概念”:李善兰在西学翻译中的贡献;解码文化基因:李善兰弄潮精神对数字化改革的指引。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数学史团队对于李善兰在翻译西书尤其是《几何原本》后九卷以及李善兰的译书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方面有深入研究,本次会议旨在纪念李善兰诞辰210周年,充分挖掘海宁文化中的李善兰精神,努力打造属于海宁的历史人文名片。为此数学史团队积极参与会议,为海宁市民讲述李善兰的思想及贡献,同时就李善兰精神对数字化改革所起的指引作用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海宁的历史人文名片建言献策。

本次会议由海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及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协办,同时得到上海交通大学、 海宁市委宣传部、 海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中国数学会、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指导。同时会议还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上丝路与中国古代科技向日本传播研究”、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晚清西学传入与上海地区藏刻书活动的互动关系研究”及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发展支持计划项目的支持。

会议时间为4月16-18日,地点在海宁市图书馆。数学史团队参加会议的有纪志刚教授、萨日娜教授、助理研究员曹婧博、王宏晨,博士生潘钺、贾洪岩、田春芝、王思琛,硕士生应成霞和梁铭心。参会者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的彭娟教授,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徐泽林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潘澍原及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姚妙峰博士。海宁市出席会议的有海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邬欣、副主席袁良华、海宁文献学家虞坤林、海宁市发改局、海宁市经信局、海宁市科技局各科室负责人;海宁市统计学会、海宁市财政学会、海宁市内审协会负责人;海宁市教育学会5名数学骨干老师等文化界人士。

本次会议有两个主要环节,一是就“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在数字化产业时代打造属于海宁的历史人文名片(以晚清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为例)”为议题进行采访;二是就李善兰的数学思想和贡献及其著作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在“紫微讲坛”做报告。

4月17日上午,数学史团队的纪志刚教授和萨日娜教授以及来自嘉兴日报的副总编杨自强就上述议题接受媒体专访。

图片 1.png

萨日娜教授、纪志刚教授、嘉兴日报杨自强副总编在会谈现场

杨自强首先对媒体的两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在谈及数字化产业对人文社科活动的影响时,他主要强调了三点:一是传承:有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古籍通过数字化被更好地保存起来;二是共享:很多古籍被数字化后可以被更多的普通大众看到,缩小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之间的差距,使更多的文化遗产借助数字化平台广泛传播;三是开发:借助数字化工具,可以对许多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在就如何理解李善兰的“潮”时,杨自强指出两点,一是李善兰积极引进西方学术和著作的先驱精神;二是李善兰提出走在时代前列的教育强国的思想。

纪志刚教授对媒体的问题给出了详细、全面的回答。在谈及李善兰在翻译西学中是否有其不可替代之处时,他指出:客观地说,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在历史上,每一个人都是无法取代的,因为他们的工作已载入了史册。就李善兰的工作而言,晚清西学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潮流,李善兰顺应了这个潮流,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西学翻译的主导者是传教士,能参与其中的中国学者人数了了,李善兰和王韬是其中的佼佼者,但王韬不懂数学,因此,自然科学的翻译任务主要由李善兰负责。在沪十年,译述七种,主要有:《几何原本》后九卷,《代数学》《代微积拾级》《重学》《谈天》《植物学》《奈端数理》。从这一点来说,李善兰的确是不可取代的,或者说,无人能替代他。在谈到李善兰的现代科学精神时,纪志刚教授主要概括为四点:治穷专一;承故出新;众流融汇;文化自信。他尤其突出文化自信,在和传教士的合作过程中,李善兰没有丝毫文化自卑,而是借助传统文化更好地将西学融合在中国文化中。

图片 2.png

萨日娜教授对李善兰译著及其创造的数学、植物学、力学等名词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给出了细致的介绍。她指出19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幕府在向西方派遣访问团的同时,派遣官僚到中国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进行考察,来到中国的日本官僚不仅积极拜访清政府官员,还和来华的西方人士进行交流,又走访书局、书坊,购买在中国出版的西方书籍。这是他们获取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具体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购买的书籍中汉译西方科学著作占了很大的比重。李善兰创造的微分、积分、细胞、合力、质点、光行差等术语不仅成为中国近代科学中沿用至今的专业名词,也随着李善兰著作在日本传播,被明治时期日本学者使用、诠释、消化,多数成为日本近代科学术语。可以说李善兰是沟通中日交流的文化桥梁。

在就“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海宁人文历史名片进行三方对谈时,专家们指出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就是海宁的“金山银山”,是海宁的“聚宝盆”,围绕李善兰可以开展的文化活动可以是诗词大会、数学竞赛、翻译研讨会、纪念馆的建立等等。

4月17日下午和4月18日上午,纪志刚教授和萨日娜教授在“紫微讲坛”为公众做有关李善兰数学思想和贡献的讲座。报告题目分别为“十九世纪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弄潮儿——从李善兰在上海的西书翻译谈起”、“中外科技交流视域下的李善兰——李善兰科技著作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图片 3.png

纪志刚教授在“紫微讲坛”作报告

图片 4.png

纪志刚教授及彭娟教授为海宁市图书馆题词留念

图片 5.png

萨日娜教授作报告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举办, 对于弘扬李善兰的科学精神, 推进对李善兰学术贡献的深入研究, 促进与加强“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外文化交流, 在数字经济改革的浪潮中打造属于海宁人自己的历史人文名片,对推进海宁市数字经济改革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上海交通大学数学史团队于海宁市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对于数学史学科的发展而言,将是一次宝贵的机会。

田春芝
曹婧博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濠
臧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