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思政研讨会”举办
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兼备的“四位一体”的优秀本科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指导,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于3月17日下午在交大徐汇校区召开。会议特邀校内外三位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独到经验的专家和与会师生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安泰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杨颉、副院长尹海涛参加了会议,副院长井润田教授致总结发言,研讨会由学院课程中心暨交大教学发展分中心学术主任瞿茜主持。现场及线上共百余名师生参加会议。《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报道。
上海交大教务处处长、学院党委书记杨颉致欢迎词。杨颉首先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提出要运用越来越多、越来越鲜活的素材把中国的需求、元素、制度以及优势概念性地传输给学生,教会学生运用更有高度的逻辑思维和认知维度去思考。他指出课程思政的形式要多元化,与学科结合,追求真理,结合审美,让课程思政与五育并举深度融合,更加贴近学生。杨颉对在场师生提出期望,希望经管学科结合,推出精品课程,思政课程领航高校,并将先进经验在学科中复制,使其更好地得到传递和推进,真实地将融合在课程中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夏纪军教授分享了“博弈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我们的课程思政不能流于形式,要从育人的角度进行理解,同时应当从小处着手,从专业的知识点、案例、习题等环节去挖掘,提炼课程思政的元素。授课团队以“课程思政案例”的理念,融合海归教师和外籍教师共同讨论合作研发,整合了12则包括中国改革实践、商业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以专业知识、直观感受展开深入探讨,帮助学生具备理性的逻辑判断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代中强教授表示,课程思政一定要结合学校和学院的专业特色,在"国际贸易"这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植入思政内容,让学生更理解全球贸易发展的历史唯物史观,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开放观和国家利益观,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全球分析的视野。例如,在讲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块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案例,介绍这一载体对于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意义,让学生在变局中理解中国、理解世界的发展。
安泰经管学院经济系系主任罗守贵教授同样强调了案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经济学原理”课程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性的考虑,把分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专题来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原理时,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结合起来。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经济学的经典教材不囿于讲述别人的故事,本门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师生们共同完成了51个中国案例的编写工作,在教材中融入了中国本土的经济学案例和大量的思政元素,生动而精彩,以更大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高度。相关成果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安泰经管学院副院长井润田教授致总结发言。他指出课程思政其实是学院教师们已经在做、一直在做的工作,通过课程思政“盐溶于水”的过程,教师可以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教育的目标。他从素材的角度分析了操作层面上的实现方法,指出如何挖掘教学知识点事实表述背后的价值表述,而课程思政就是要从更高的思想意识层面带给学生价值观引导。
学院将此次研讨会作为契机,进一步采取一系列举措,切实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后期学院将组织各种形式的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专题讨论会,促进课程思政在各层面的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