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举行博物馆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

为进一步做好学校档案文博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11月27日,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在闵行校区文博楼501会议室召开学校博物馆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会议邀请了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张东苏、上海视觉艺术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院长张岚、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王锡荣教授、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浙江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吴晓力、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上海科技馆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娴、同济大学博物馆副馆长章回波、上海交大科技史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沈辛成、上海交大文化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陆强等专家,并特邀校图书馆馆长李新碗教授与会。会议由中心副主任丁东锋主持,中心相关科室主任与业务骨干参加会议。

微信图片_20201201100413.jpg

微信图片_20201201100409.jpg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首先介绍了上海交大“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基本情况,学校首次将档案文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纳入学校专项规划,并由档案文博管理中心牵头制定,体现了学校对档案文博事业的高度重视。张凯从学校文博事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目标、主要建设任务与改革举措等方面对学校文博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做了汇报。随后,与会专家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上海交大近年来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并就交大博物馆群发展定位与特色,博物馆等级评估、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回应社会需求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微信图片_20201201100406.jpg

王锡荣教授在发言中强调,高校博物馆建设需要找准定位,遵循规律,可参照《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进行建设与发展,同时也要整合闵行、徐汇文博场馆,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博物馆学研究,打造特色展览。

微信图片_20201201100344.jpg

吴晓力认为,上海交大博物馆在发展中要考虑四个元素:第一,高校自身发展历程;第二,体现高校文化引领;第三,融入社会博物馆发展趋势;第四,科技与文化的交叉与融合。

微信图片_20201201100402.jpg

张东苏强调,上海交大博物馆具有四大优势:品牌优势、学科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博物馆群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管理体制创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校友资源整合和博物馆价值体现等考验。针对博物馆事业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他认为要对标国家战略与等级博物馆评估标准,量化具体的目标与措施。

微信图片_20201201100358.jpg

张岚指出,交大博物馆的发展要高屋建瓴,加强以德育人,做好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文博与教育的结合以及文博与档案的结合。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科专业的联系,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博物馆与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微信图片_20201201100355.jpg

张琳认为要用创新的思维去建设博物馆,要找准定位,树立好正确的使命与价值观,合理取舍资源,同时也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李明斌提出,上海交大博物馆建设可借鉴地方博物馆的总分馆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具体可从文物备案、参照标准、学科发展、校园文化等方面综合考虑。

微信图片_20201201100351.jpg

宋娴认为,“总体目标”中应当思考上海交大作为理工科高校如何服务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以及如何与上海市的创新文化相结合。“具体任务”当中要梳理特色的资源,层层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平台与机制”方面要思考如何搭建具有科学文化特色的科研转化平台以及对内、对外的交流机制。最后,要加强研究工作,增强学科与场馆的联动。

章回波指出,交大博物馆群要逐渐形成某一个学科、或某一特色品牌的场馆,充分发挥校友在文物征集、展品捐赠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每年的展览要量化并设临时展厅。

沈辛成认为,在博物馆建设中要考虑学生因素,突出科技文化和创新文化,可参考借鉴MIT模式。在具体的展览内容方面,可增加课程思政专业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归属感。

陆强指出,好的博物馆要有内在的驱动力,即提供有品质、有价值的展览。上海交大作为理工科见长的高校要突出科技方面的内容,同时要寻找博物馆与捐赠人共同的契合点。

微信图片_20201201100416.jpg

截至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建成开放的文博场馆有校史博物馆、程及美术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等,以及正在筹建中的上海交大博物馆。目前,学校博物馆从业人员近百人,年参观接待人数突破65万人次,各类藏品14万件(套)。此次专家论证会不仅为上海交大博物馆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修改与完善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也为今后上海交大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刘丽梅
武新民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徐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