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上海交大参与举办第五届中国法社会学年会
2020年11月7日上午,第五届中国法社会学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会议室和线上举行。本次年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共同举办,主题为“风险时代的人与社会”。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本次年会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有来自海内外60余位的正式代表和近500位的在线人士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轶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侯猛教授主持开幕式。
王轶代表主办方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事实判断问题在所有类型的民法问题中处在首要和关键的位置,因此法社会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当我们从工业文明转向信息文明时代时,需要法治从供给侧的角度做出有力回应。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次疫情防控的很多做法也值得从学理上加以总结和剖析。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季卫东也代表主办方之一的研究院以及上海市法学会法社会学研究会向法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和所有参会者表示欢迎,特别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以及中心主任侯猛和会务团队的卓越绩效表示赞赏和感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景文和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季卫东做年会基调发言。朱景文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法社会学》研究的不同导向——人民大学法社会学研究的回顾”,报告由侯猛代读。朱景文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人民大学的法社会学研究总结为法理学导向、比较法导向和指标导向。法理学导向从社会结构出发对法律现象作出不同的理论解释导向,关心的是理论建构问题。比较法导向包括比较的法社会学和比较法的社会学两种不同理解:前者是对不同国家的法社会学的比较,后者则研究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相互影响的社会条件。指标导向是将社会科学中的指标体系运用到法学中,建立在掌据大量的经验数据的基础上,经历了以客观指标为依据和关注人们对法治满意度的评价两个不同阶段。
季卫东报告的题目为“从财富分配到风险分配:疫情背景下的法、正义以及社会大转型”。他认为疫情带来的数字全覆盖、人工智能网络化的治理、行踪监控的强化等影响,给法社会学带来新的议题,即如何防止数字化的监控技术,对个人信息隐私与社会公平造成伤害。基于对罗尔斯和德沃金学说的梳理,季卫东指出,新冠疫情爆发也给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冲击,风险社会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正义理论和法律制度的研究重点从财富分配转向风险分配的变化有待深入考察,风险社会的治理决策特征在于必须将风险纳入考虑的范围内进行概率计算。法学研究也面临如何在风险社会中问责的新问题。
开幕式和基调发言之后,主会场讨论在明德法学楼601会议室和线上同步举行。本场主题为“新冠疫情的法社会学叙事”,由中国法学杂志社中文编辑部主任强梅梅主持。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院长桑本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才办主任陈柏峰、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思达、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程金华教授分别以“中国疫情防控为什么能成功”“疫情与后疫情时代武汉的小区治理”“新冠疫情的三种法社会学叙事——数字、制度、人心”“疫情治理的三种秩序模式——兼议智慧法治的机制设计”为主题作报告。同济大学法学院蒋晓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黄家亮,云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王启梁教授作为评议人发言。
主讲人还与线上线下的参会同学进行了交流。季卫东也对本场研讨进行了精炼概括,并认为既有比较深刻的理论,也有鲜活的实践,既有理性也有诗意。
本次年会设五个分会场,分别围绕“人类生态的法律建构”“风险社会的国家治理”“法律的社会理论研究”“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法律与社会’研究的未来”展开讨论。
“人类生态的法律建构”分会场研讨在明德法学楼601会议室和线上同步举行,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李学尧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李广德、李学尧教授、云南大学法学院张剑源教授,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助理教授韩永强、Kingston University London的教授Penny Darbyshire分别以“公共卫生的模式演进及其法治类型”“科技创新对法律的挑战——以生物安全为例”“人们因何团结?——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科学主义、责任伦理与法治”“防疫启示录:拥抱亚洲风险社会”“Covid-19 and the English Legal System”为主题作报告。
“风险社会的国家治理”分会场研讨在明德法学楼602室和线上同步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孟涛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红勃从宏观角度区分了常态社会与非常态社会,并讨论了非常态下国家应急权力行使的限度和对公民权利克减需要遵循的原则。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正强从口罩出发探讨国家权力的微观实践,并拓展到高风险社会中个体自由和集体安全的平衡问题。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肖梦黎和华东师范大学讲师陈肇新从中观角度出发,主张通过“商谈-建构”范式和对专业机构的充分赋权,引导公众的风险认知,恢复和强化社会信任。云南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李梦侠从对吃野味习俗的社会治理中出现的治理困境出发,讨论了如何建构促进移风易俗所需要的法律基础、有效的法律实施方式和倡导守法的社会氛围。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武剑飞认为明清时期的旌表制度是一种正式化和制度化的 “声誉机制”,是通过法律激励和社会规范制裁的组合进行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
“法律的社会理论研究”分会场研讨在明德法学楼205会议室和线上同步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李强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泮伟江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帆、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谭俊、上海大学法学院博士岳林分别以“系统论法学的可能与限度”“理性、权力与法律规范性的基础:法哲学视域中的哈贝马斯与福柯之争”“风险分配正义如何可能”“论群体隐私及其法律规制——从《民法典》第1032条和第1033条出发”为主题作报告。
“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分会场研讨在明德法学楼725会议室和线上同步举行,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唐应茂主持。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于晓虹和博士生王翔、西南政法大学讲师冯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孙一桢、甘肃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张孝晨分别以“合议庭构成逻辑:民主化和专业化的策略性‘共谋’”“Unfamiliarity and Procedural Justice: Litigants’ Attitudes toward Civil Justice in Southern China”“人民法院如何应对“执行难”:以执行机构的变迁为视角”“为什么需要提高民事上诉率?——基于1991-2018年司法统计数据的思考”为主题作报告。
“‘法律与社会’研究的未来”分会场研讨在线上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尤陈俊主持。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吴剑峰、冷正涛、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潘宁、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林树煌、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于承洛分别以“以矛盾纠纷为中心:H社区行政化的可能解释”“我国西部农村法律服务的困境及反思”“疫情防控:人口结构视角解析与经济法应对”“制度性与惯例性话语的博弈逻辑——以《巴县档案》为例”“恶意场景及其法律规制”为主题作报告。
闭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会议室举行,由《中国法律评论》执行主编袁芳主持。
各分会场主持人对分会场的基本情况做了简报。李学尧对第一分会场围绕人类生态与风险社会的讨论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孟涛总结指出,第二分会场的报告人从不同视角对国家治理的问题展开了丰富的讨论。李强细致回顾了报告人关于法律的社会理论的发言,该会场的线上听众数量为各个分会场之最。唐应茂积极肯定了第四分会场的讨论,线上的热烈参与和年轻人的突出表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陈俊指出,第五分会场是硕士生与博士生的专场,他们代表了中国法律与社会研究新生力量,虽然尚有不足,但是未来可期。
程金华、侯猛和季卫东分别对本次年会进行总结。程金华代表主办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对与会各方再次表示感谢。他指出,研究疫情和风险社会的治理中的系统性问题,无疑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才能去了解甚至解决。中国过去作为学术原材料产地,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经验素材,但这次疫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转机,即中国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方案,将可能开启现代法学教育和生产的双循环。
侯猛介绍了各分会场的主题及其背景,部分主题涉及今年的新冠疫情,部分主题与法社会学的一般理论相关。为了这次年会,《中国法律评论》今年第四期还专门组织了法社会学主题讨论,他对此表示感谢。针对国内法社会学的发展,他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法社会学的相关名称,除了Sociology of Law,还有Law and Social Sciences、Law and Social Theory、Law and Society。使用什么名称代表着不同的知识偏好,但研究对象是一致的,即关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与规范法学是完全不同的。第二,法社会学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仍有不足,需要大家一起继续努力,让更多的后浪出现。第三,法社会学研究既要积累经验,更要注重方法,进行理论反思,特别是建立起与各部门法学的规范研究的对话机制,回应部门法提出的问题。
季卫东对所有报告人、评议人、提问讨论的参加者以及会务志愿者们表示感谢,认为本次会议的设计与筹备都值得称赞。各个会场的报告都有不错的质量,年轻人身上展现出法社会学研究大有希望的未来。最后,他对法社会学进行了展望,希望加强跨学科的研究以及交流合作,发挥法社会学多元性、跨国性、跨界性的优势,使法社会学研究在中国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