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上海交大马院举办“1920:红色基因与创党实践”学术研讨会

9月26日,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和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市高校思政课协作组承办的“1920:红色基因与创党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二号会议室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次研讨会也是上海市社联第十四届(2020)“学会学术活动月”的主题活动之一。

图片 20.png

图片 19.png

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主任陈挥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致欢迎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绍学、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刘苏闽少将、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图片 2.png

周承代表学校向研讨会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向专家学者对交大发展和马院建设的支持表示由衷感谢。他表示,召开党史研讨会,就是要重温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牢记党的精神,按照中央的部署,研究把握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总结交流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经验,以更好地从历史与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他指出,高校要加强党的建设,并将之体现到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方方面面,加强四史学习和教育,也是加强党的建设重要工作。他希望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在党建党史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方面,进一步贡献自己的学术成果。

图片 3.png

刘绍学介绍了上海大学的历史和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他指出,上海大学办学初期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汇集社会名流,是一所红色学校。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对上海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重视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中。

图片 4.png

刘苏闽少将代表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底色,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确认的先进本质、革命精神、光明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总称。要丰富发展和弘扬传承新时代红色基因,一是红色政权的引领与红色理论的武装,二是“五四运动”狂飙突进,红色力量发展壮大,三是红色先区建党创址,四是红色使者指导帮助。

图片 5.png

严爱云指出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也伟大梦想的启航地。马克思主义与上海工业运动实践的结合,铸就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红色基因,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力量之泉。近年来我们党史界以追寻党的初心出发地,还原历史本相为己任,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孜孜不倦地不断推出社会关注的有影响力的。

图片 6.png

徐建刚代表党史学会对专家学者的参会表示感谢,对本次会议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研讨会为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打下基础,对上海来说明年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100年诞辰有着更大意义。而上海一大纪念馆的即将竣工也为建党文化的传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片 7.png

开幕式后,举行了三个阶段的会议发言。第一阶段大会发言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福进主持。

图片 8.png

上海大学忻平教授针对百年纪念之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老、新渔阳里发起和初建的百年纪念之年)和百年诞辰(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正式创建一百周年)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点是中国共产党、青年团是在上海老、新渔阳里酝酿与初建的,他讲述了渔阳里的建党与建团实践和新、老渔阳里的历史地;第二点是从渔阳里初建至中共一大是一个符合历史逻辑的发展过程;第三点是建党时期的奋斗精神体现了“立党为公”的建党宗旨。

图片 9.png

上海交通大学陈挥教授指出上海石库门建筑是见证中国共产党创党实践的空间场域,上海石库门文化是形塑中国共产党精神特质的重要渊源,上海石库门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源头的起始地位。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回溯中国革命的历史原点,我们要重新审视上海石库门建筑蕴藏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从中汲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精神动力。

图片 10.png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认为上海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开篇之首,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组织是在上海诞生的,其次是一大、二大和四大均在上海召开,再者是中共中央驻地在上海长达13年之久,第四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主要是在上海形成的,第五是以具体的时空环境为定位的精神元素,第六是上海建党精神与上海的城市文明传统和海派文化具有相互吸纳、前后传承的不可分割性。

图片 11.png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金瑶梅指出要传承与弘扬上海长三角技术的红色基因,指出问题在于长三角区域党建一体化缺乏计划性、系统性、长期性、全面性,党建力量依然存在短板,而建设折射长三角,则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多渠道、全方位、广角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图片 12.png

第二阶段大会发言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仁富主持。

图片 13.png

黄伟力教授指出中共一大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为党确立了明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实行党的统一领导,初建党的组织领导体系;以政治纪律为核心,提出对党员和党的工作的纪律要求,由此中共一大培植了党百年发展的政治根基。

图片 14.png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瑊提出要将创建新型政党的理念付诸实践,就要突显先进政党的精神品格,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开拓创新、坚韧不拔,加快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图片 15.png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涵锦针对习近平关于建党精神重要论述提出了几点思考。他认为首先应该摆好斗争精神和四个伟大的关系,其次斗争精神对应的是伟大精神,再者开展伟大斗争要注重斗争精神,第四是思考好应该如何处理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关系,第五要从动态的过程看伟大斗争精神,第六进行伟大斗争是有标准的,第七弄清楚斗争精神的主体是谁,第八要明白斗争是有方向的,有立场的,有原则的,开展斗争精神必须要有自觉性。

图片 16.png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指出从四大维度来考虑“科学的中共创建史观”,即哲学层面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地理学角度,时间层面的历史角度即三年两会,以及包括渔阳里精神、共产党宣言精神、红船精神的精神谱系角度。

图片 17.png

第三阶段自由发言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赵鸣歧主持。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王岩老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比喻为一条不可逆的轨道,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将百年旅程坚持下来的动力和勇气,提出了“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坚持共产主义、坚持中国道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变”的是时空转换、人员更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主义要矛盾、国际环境,在“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我国正不断前进着。

上海传媒研究院陈志英老师从史料《长编》出发,分析了从1917年到1921年里国内在传播列宁主义的过程中,如何经历从排斥到接受,再到组织行动的过程,她指出首先是当时对列宁主义的态度,一般是赞成和反对两种态度。其次是每一年的报道内容的焦点,再者是当时俄国与中国的联系,这三方面的原因来理解早期列宁主义的传播。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楠老师从“地缘共同体:国家主义派与宁波绅商”、“宁波国家主义派对中共党、团的引介”、“新国家主义:李琯卿与《醒狮》《中国青年》上的论战”、“五卅运动中的青年团与国家主义派”四个方面讲述了中共早期党组织在宁波的植入、分合和演变。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孙冲亚基于青年精神觉醒的视角分析了李大钊的青年思想,他指出李大钊的思想主线始终是激励、引导和培育青年,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青春中华的建造离不开青年觉醒、亚洲反帝爱国运动的大联合需要各国青年觉醒、青年要在精神改造和劳动实践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觉醒,这些观点对于指导新时代青年成长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穆鹏程从论文选题的缘由、框架结构和个人思考缺憾不足进行了汇报。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作为新时代党的重要政治话语,蕴含了“坚持与发展”、 “思前与启后”、 “建党与党建”等多重辩证逻辑。“坚持与发展”辩证逻辑是对“建党精神”理论根基的省思,“思前与启后”辩证逻辑是对“建党精神”历史延展的爬梳,“建党与党建”辩证逻辑是对“建党精神”实践形态的厘析。

中共上海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大学忻平教授为会议作总结发言,他表示谈1920发起与初建作为开会的重点标题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新老作者都聚焦于渔阳里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最后忻平教授感谢各位学者的发言,感谢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付出。

在本次学术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着“1920:红色基因于创党实践”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在学术交流中加深了对党的创立的认识,同时拓展了红色基因、党的创立的研究视野。

图片 18.png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濠
牟凯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