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凯原法学院社会实践团赴山西大同开展能源转型政策实地调研

在党中央提出以山西省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背景下,“煤都”大同市作为此次改革的排头兵,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的典型代表。为贯彻“行万里路,知中国情”的实践精神,也为进一步了解大同市能源转型的战略布局,并为推动双方人才交流与合作提供契机,8月6日至12日,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组织社会实践团前往大同市开展实地调研。

此次实践项目由凯原法学院赵绘宇副教授、团委书记谢焕作为指导老师,招募博士、硕士、本科生13人,涉及法学、低碳能源、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等专业,形成了以法学为主的文理融合的专业背景。

1.jpg

8月6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赴大同暑期实践暨人才对接项目在大同市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大同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周灏致辞,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大同市能源转型的发展战略、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以及近年来取得的成果,表达了招才引智的愿望。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党委书记汪后继、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巢睿祺出席了本次活动。汪书记在讲话中谈到建设山西省能源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意义,指出开展本次实践正是要看一看、蹚一蹚这条新路子,希望实践团的各位同学能抓住机会,发挥才干。

2.jpg

这次活动获得了当地媒体的高度关注。大同党员先锋号发送推文介绍了启动仪式的总体情况。大同日报对此予以详细报道,并被转载发布于大同市人民政府网。大同市新闻联播也对活动内容进行了长达53秒的播报。

3.jpg

4.jpg

启动仪式后,大同市发改委、能源局、工信局、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位领导面向实践团师生召开了座谈会,就企业转型的主要困难、转型中的生态修复工作、典型示范区的转型经验等方面展开讨论。会议讨论近两小时,实践团师生收获满满、意犹未尽。下午,实践团一行参观了晋华宫煤矿博物馆,了解采煤的历史发展和技术变迁、煤炭利用过程以及井上井下的工作形态等内容,对煤矿发展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随后,实践团参观了大同市文旅品牌代表——云冈石窟,为佛教石窟艺术的精美绝伦与中华文化的底蕴深厚所折服,也深刻感受到大同市发展第三产业的文化潜力。

8月7日,实践团赴开发区走访此次能源转型布局的一些代表企业,以企业视角观察能源转型。

5.jpg

6.jpg

实践团先后走访了大同市普云大数据有限公司、大同尚镁科技有限公司、大同墨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大同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究所、大同新研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科技企业。从大数据分析行业到新材料应用行业,再到传统能源清洁化和新能源技术研发行业,涉及智能清洁采暖、轻量化环保镁合金应用、氢燃料电池研发使用等市场发展方向,展示了能源转型过程中新兴产业的多元化布局。

01.jpg

除此之外,实践团还走访了陕汽大同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大同市通用航空产业园,就相关产品、服务的发展方向以及市场应用情况展开交流,参观了山西唯一的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区——大同国际陆港园区,对区域规划、机构设置、政府投入等扶持建设情况有所了解。

回顾一天的企业走访经历,实践团师生认识到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生动反映了能源转型发展的既有成效与现实困境。在转型浪潮中,企业两端连接政府和市场,必须具备排头兵的勇气,但也要警惕粗放式发展的陷阱。

8月9日,实践团以能源转型背景下农村的发展与治理情况为切入点,前往云州区集中走访了鹰咀东村、西关村、唐家堡有机黄花菜产业种植基地、坊城新村、于家寨桑干河畔等地。

8.jpg

9.jpg

在位于大同市云州区聚乐乡的西关村中,实践团同当地村主任进行交流,询问该村的贫困户情况,也了解到近几年脱贫攻坚的成果,并对该村引进的养殖产业投入关注。随后,在大同云州区唐家堡有机黄花菜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讲解员对当地的黄花产业脱贫情况的介绍,实践团也了解到大同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打造“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支柱产业,投入20亿元推动黄花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贫困户种植黄花,将特色农业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

10.jpg

坊城新村曾经是习近平总书记走访的村庄,实践团跟随总书记步伐,来到他曾经走访的白利军老人家中,了解老人移居新村后的生活变化情况,同时还采取居民走访的方式,与村民友好交流,通过询问生活近况了解该村易地搬迁的安置情况。

11.jpg

最后,实践团来到桑干河畔的于家寨发起了“同沪桑干河”青年公益行动,通过在旅游区内捡拾垃圾、安装保护草木标语牌等行动,提倡保护环境,杜绝污染。在当地领导的介绍下,实践团也了解到该村拟利用周边如石头窑等自然景观和特色景点的旅游优势,打造配套的特色民宿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愿望。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实践团发现推动农村第一、三产业发展是转型大背景下坚持城镇乡村一体化格局的必然要求,而如何更加紧密地与能源转型相结合,让农村享受更大的转型红利,则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8月10日,实践团一行前往大同光伏发电监测服务中心、中煤大同塔山煤矿、大同市云冈区口泉乡杨家窑村开展实地调研。

12.jpg

上午,实践团一行来到大同光伏发电监测服务中心,了解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的发展情况。作为全国首个在一年内获批、建设、并网的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项目,也是全国首个光伏发电先进技术应用聚集基地和全国首个光伏+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该基地凝聚力量开辟“大同模式”,是光伏产业当之无愧的领跑者。通过与讲解员的交流,实践团对基地及企业概况、新型产品规模应用、基地建设创新模式、建立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基地示范性实践成果等有了全面了解,也对大同市新能源利用和发展情况有了进一步认识。

02.jpg

随后,实践团来到位于大同市云冈区口泉乡上窝寨村北的中煤大同塔山煤矿。塔山煤矿的安全生产效益一直名列全国同行业前列,先后获得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国家级安全高效矿井、国家级绿色矿山、全省煤矿安全健康单位等荣誉。塔山煤矿的负责人先为大家介绍了“战狼精神”、“赢文化”与“和文化”等企业核心发展理念。然后带领实践团参观了中煤大同公司的总调度室,借助LED屏观看生产线、运输线等重要场所的监测画面,了解矿山内部运行和调度的整体情况。之后,实践团与中煤大同塔山煤矿的各位领导和负责人展开交流研讨。塔山煤矿的王矿长从传统煤炭频生事故的原因展开分析,对塔山煤矿自主安全管理的开采模式进行介绍。实践团围绕生态修复技术及运营成本、修复责任承担主体、环境污染治理、企业多元化发展路径与可能性、疫情对煤矿产业的影响等内容提出问题并开展深入讨论。

14.jpg

实践团的最后一站是被誉为“塞北第一村”的大同市云冈区口泉乡杨家窑村。杨家窑村利用十年时间将集体经济收入由最初的不足1万元飞跃为现在的8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也从811元增长至4.46万元,逐步发展成全市文明产业发展示范村。

经过一天的调研,实践团对大同市煤矿改造的绿色转型模式、传统煤矿与新能源的利用衔接、农村的产业发掘转型、农村的脱贫致富新方式和新要素有了深刻认识。

8月11日,实践团来到东方新能源风电供暖项目部进行考察。企业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了国家电投集团、东方能源的概况,风电项目概况与风电供暖项目的原理以及供电站的运行方式等。

15.jpg

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采暖期内风电供暖锅炉的运行原理和工作流程,深刻感受到新能源项目在保障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应用价值。之后,实践团又前往红石塄乡车河有机社区,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农产品展示区,了解到当地依据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有机农业产业和全域生态旅游产业。实践团在参观红石塄乡龙渠沟移民搬迁村、龙渠沟易地扶贫搬迁村后,了解到该村大力依托当地生态旅游形势,在村庄引入配套民宿服务,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8月12日,实践团成员来到大同国际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园A区能源一号楼,参加上海交大来同暑期社会实践座谈会,会议由大同市团市委副书记许晓婧主持,参会人员还包括市人才办领导、团市委领导、大同市青年人才代表和团干部代表等。学院团委书记谢焕表达了对大同市各级领导的衷心感谢以及对实践团成果转化的殷切期望,上海交大学生代表顾泽平对此次实践团行程进行了总结发言。之后,山西云冈律师事务所主任刘琨、天镇县博城蔬菜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军、大同全科盟三创孵化园负责人侯琛、中关村软件园山西孵化创新平台负责人姚瑞分别围绕自身行业背景或创业经历进行分享和交流。市委人才办主任兰江对实践团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希望大家能够关心大同的发展,结合上海交大的技术优势为大同的发展建言献策。

16.jpg

会议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全国唯一一所由地方政府主办的大型能源主题展馆——大同能源馆,了解到大同市能源产业发展历程与能源革命的路径探索与实践成果,结合之前的走访经历,对大同能源转型的发展拥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也为这次的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次实践活动以大同市能源发展、能源转型和生态环境三部分为调研重心,在能源革命综合改革体系内探究三者的互动关系。在为期一周的走访考察中,实践团看到大同市在煤炭“减优绿”、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园区建设、农村脱贫扶持工作、文化旅游行业等方面积极开展部署,力争重大突破,以配合能源发展转型的要求,摆脱传统“煤都”的惯性资源约束。但是,实践团也注意到在能源转型模式的探索阶段,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产业粗放、内卷化、与实际情况脱轨等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寻根溯源,冲破桎梏转型的关键性束缚,迎来能源转型的飞跃期。

李芳涛 付雅宁
查华清 寇宇星 郭锦娜
校团委
韩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