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上海交大“山河相依”实践团开展山东省沂蒙山区与黄河滩区脱贫攻坚调研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贫困发生率基本“归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2020年7月26日至8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河相依——山东省沂蒙山区与黄河滩区脱贫攻坚调研”实践团相继来到山东省费县与山东省成武县,深入扶贫一线,调研红色景区带动模式、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与产业扶贫模式,探访沂蒙革命老区与黄河滩区的脱贫故事。 

山东费县:易地搬迁,新时期沂蒙精神引领脱贫攻坚

7月27日,实践团在费县扶贫办副主任贾俊亮、县扶贫办宣传教育组组员赵锴的陪同下,前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临沂市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探访红色景区扶贫带动模式,正式拉开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序幕。 

重唱沂蒙小调,重现沂蒙故事

图片 3.png

图为贾主任向实践团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

图片 6.png

图为实践团沂蒙山小调纪念馆合影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依托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展现了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此生活时期的场景。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通过沂蒙烽火燃遍沂蒙、浴血青山胜利突围、蒙山沂水铭记殊功、军民一心水乳交融以及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等篇章,再现那段硝烟弥漫的光荣岁月。

图片 8.png

图为实践团与贾主任大青山党性教育基地合影

实践团认真观看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和文物,一张张战场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一个个感人故事,一段段真情诉说,仿佛把现场的每一个人带到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使团员们感受到了大青山突围战中英烈人物顾全大局、同仇敌忾、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抗大学员和广大军民表现出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涅槃发展

在切身感受过沂蒙精神的内涵后,“山河相依”实践团在费县扶贫办副主任贾俊亮、县扶贫办宣传教育组组员赵锴、朱田镇扶贫办葛主任的陪同下,来到朱田镇崔家沟村,探访“易地扶贫搬迁”模式。

图片 2.png

图为崔家沟村原址

图片 10.png

图为实践团探访崔家沟原址

因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媳妇难的“五大难”而远近闻名的崔家沟村,是山东省省定贫困村, 530户1670人,其中贫困户260户768人。这里交通不便,山路崎岖。2014年起,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费县对崔家沟村实施了整村搬迁扶贫工程,在朱田镇镇驻地建设了崔家沟社区作为项目安置社区,2016年3月,崔家沟全村530户一次性整体搬迁,并实现了260户贫困户零负担入住。易地搬迁后,通过土地流转对搬迁后的1万余亩土地实施区域整体产业开发。

图片 17.png

图为朱田镇居家灵活就业中心手绣工人

图片 39.png

图为贾主任带领实践团参观朱田镇居家灵活就业中心手绣工作间

图片 29.png

图为实践团参观朱田镇居家灵活就业中心帽子制作间

易地搬迁后,发展有了新思路,也有了新局面。在崔家沟社区后面的朱田镇居家灵活就业中心,成员们参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绣工作间和帽子制作间。在对精湛的手工艺产品赞不绝口的同时还了解到,灵活就业中心正在探索电商、直播带货新销售途径。

图片 34.png

图为葛主任与村民亲切交谈

图片 35.png

图为实践团采访崔家沟贫困户村民

实践团在参观完手工生产车间后来到贫困户村民家中,村民们表示对搬迁后的生活很满意,“免费住上了楼房,解决了交通、吃水等问题,空闲之余还能去后面手工厂领一些活儿,回家做”。

干部深入一线,决胜脱贫攻坚

图片 36.png

图为实践团受到任书记接待

在朱田镇政府驻地,实践团受到了镇党委书记任书记的亲切接待,并对费县扶贫办副主任贾俊亮和崔家沟村村党支部书记裴怀前进行了采访。

图片 37.png

图为实践团与任书记进行交流

任书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朱田镇的基本情况,就选调生政策、发展等和实践团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任书记强调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鼓励同学们毕业后投身基层。

图片 40.png

图为贾主任介绍费县扶贫情况

图片 16.png

图为实践团与贾主任进行访谈

费县扶贫办贾主任介绍了费县扶贫的基本情况、开展扶贫工作以来的主要成效,并强调了党建在促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发挥的极大作用。当提及新冠肺炎疫情对扶贫情况造成的影响时,贾主任感触颇深:“一是产业建设工期延迟,二是贫困人口务工收入降低,三是扶贫产品外销不畅,为此,费县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贫困人口关爱行动。”

图片 42.png

图为实践团与裴书记进行交谈

村委带头结合组织引领,让“易地扶贫搬迁”搬得顺,搬得稳。崔家沟村村党支部书记裴怀前向实践团讲起“易地扶贫搬迁”的具体过程:村两委6名班子成员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做了许多动员工作。在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整合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1亿元,用来在朱田镇驻地建设崔家沟安置区,并按照原自然村居住布局依次集中分配入住,实现了区域安置集中化。同时,新建社区内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卫生室、购物中心、金融服务站和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极大地方便贫困群众上学、就医、生活、娱乐。

问及贫困户入住情况时,裴书记告诉实践团,崔家沟村采取奖补优惠最大化政策,对搬迁村民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补助,对资金不足的农户统一协调银行提供贴息贷款,实现了贫困户个人零负担搬迁,随迁户最大优惠入住。另外,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可以领到3600元的村集体收入。

图片 43.png

图为实践团向费县扶贫办赠送交大纪念礼物

最后,实践团向费县扶贫办赠送了交大纪念礼物,对扶贫办连日来的热情帮助表示感谢。

山东成武县:因地制宜,党建+产业合力带动精准扶贫

在经过沂蒙精神的洗礼后,7月30日,“山河相依——山东省沂蒙山区与黄河滩区脱贫攻坚调研”实践团离开山东费县,到达本次调研的第二个站点——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探索产业扶贫模式。成武县在坚持党建先行、突出党建特色的同时,因地制宜,致力于创新产业扶贫、创业扶贫机制,利用党建与产业相结合的模式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先“输血”再“造血”,产业带动就业

图片 2_2.png

图为实践团与党主任、马书记在扶贫车间前合影

7月31日,实践团受到成武县扶贫办党主任和田主任的热情接待,并在他们的陪同下前往成武第一站:伯乐集镇。伯乐集镇历史悠久,是相马名师伯乐的故里,人口以集市为中心聚集,最终形成伯乐集镇。首先,实践团来到了伯乐集镇马海村,在党主任和田主任以及马海村村支部书记马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成武县扶贫项目“扶贫车间”。

图片 4.png

图为马书记带领实践团参观扶贫车间

图片 6_2.png

图为扶贫车间工人工作状况

图片 7.png

图为扶贫车间外貌

扶贫车间占地1000多平米,雇有120多位工人。马书记介绍道:“生产车间以生产数据线等电子配件为主,对技术要求不高,工人能够迅速上手。并且采用计件的方式结算报酬,提升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还能方便工人的生活安排。”车间选址于村落之间,不仅使村民实现了上班族的身份转变,也使不少在外务工者有了回家就业的想法。

图片 12.png

图为汶上集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不同于马海村的脱贫车间,成武县汶上集镇选择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助力脱贫攻坚。该镇强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11.png

图为李技术员和刘主任向实践团讲解汶上集镇产业园区运作模式

图片 14.png

图为产业园区工人在育苗

图片 10_2.png

图为汶上集镇产业园区2020年分红大会展示

图片 13.png

图为实践团与刘主任、李技术员合影

汶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成与运行由政府、企业和村民共同促成。在2018年,成武县整合全县扶贫资金,分两期投入4000万,初步建成产业园区,引进山东寿光先进种植技术,建成205个大棚。技术总监李文进介绍,产业园区将育好苗且设备完备的大棚承包给附近村民,村民只需要管理大棚内种植的果蔬即可。园区办公室的刘主任说:“只要有收成,农户就有收益。”产业园区中对农户采用保底工资加提成的报酬机制,提成与蔬菜品质相挂钩,极大地降低了村民的承包风险,村民的收入基本上没有受到疫情影响。目前产业园区中有100多名正式工,还在农忙期招募临时工,最多时农户达到300人。产业园区现已在京东、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设4家网店,疫情期间,线上销售发挥了重要作用。刘主任表示,整个项目最终收益的10%会用于扶贫,发放给当地贫困户。

图片 15.png

图为伍经理在介绍万丽时装有限公司概况

图片 19.png

图为万丽时装有限公司裁剪车间

图片 20.png

图为万丽时装有限公司成品服装

图片 18.png

图为万丽时装有限公司车间员工在制衣

实践团随后来到省级扶贫龙头企业——万丽时装有限公司的车间,在汶上集镇党委委员刘广峰委员和公司的伍经理的带领下,调研菏泽时装小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扶贫模式。万丽时装有限公司主要是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进行代加工,公司大约有1500名工人,都来自附近村庄,采取计件工资制,人均工资能达到每月5000-6000元,熟练工能达到每月7000-8000元。除了就业扶贫之外,作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万丽时装有限公司与政府合作,还通过为贫困户提供福利与贴息贷款等方式来带动脱贫。有大量贫困户在公司内就业,公司为这部分贫困户提供专门的经济福利和特别帮助。

图片 21.png

图为实践团与党主任、刘委员、伍经理在万丽时装有限公司门前合影

贴合党心所向,党建引领发展

图片 28.png

图为实践团与党主任在艾克尔农场合影

党建引领扶贫,扶贫促进党建。党集镇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一直于成武县位居前列,在艾克尔农场,实践团认真听取了关于党集镇打造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的介绍,参观了这里的生态党建长廊与党建扶贫大棚。艾克尔农场是党集镇的扶贫示范基地,采取“集中建设、市场运作、统一管理、异地分红”的运作模式,疫情防控期间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渠道。生态党建长廊上方悬挂着一项项工作目标与工作成果,长廊两侧分别展示有党集镇的各项基本简介以及基层党建的“六制工作法”,营造了“抓党建、聚合力、助脱贫、谋振兴”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党建引领、宣传驱动”的强大工作合力。

图片 31.png

图为实践团参观党集镇党建教育馆

在党集镇政府内的党建教育馆内,设有“伟人光辉”“风雨征程”“行动指南”“幸福成武”“大美党集”“六制引领”“五星闪耀”“党建硕果”“红色品牌”“领导关怀”十大板块,实践团对党集镇的“六制工作法”“五星级管理”等基层党建制度及“三三四”工作法进行了了解,也对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整体性的认识。

图片 38.png

图为实践团对成武县扶贫办党主任、党集镇纪委书记宋书记进行访谈

参观之后,实践团成员们与成武县扶贫办党主任、田主任以及党集镇纪委书记宋书记等工作人员在党集镇政府会议室进行了访谈,就党集镇的“党建+扶贫”模式、基层扶贫中面临的困难、当地防止返贫的经验做法、党员五星级管理制度、美丽乡村建设、扶贫资金收益分配等经验做法或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当问及扶贫工作中的关键时,宋书记深有感触,说扶贫中班子建设很重要,与贫困户打交道也是一门学问,因此“要做好‘人’的工作”。

图片 45.png

图为实践团与党主任、宋书记在党集镇政府合影

不负民心所依,解决实际困难

图片 46.png

图为实践团看望党集镇邵庄村“幸福院”老人

为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党集镇邵庄村设立新型幸福院,该幸福院的公共空间配有文体活动室、厨房、餐厅、庭院等。实践团来到幸福院,与入住老人进行深入交流,实地了解了幸福院的建设、运行情况及入住老人的身心、居住、饮食、娱乐等情况。在幸福院居住的邵明伦老人家中悬挂着习总书记的照片,他告诉实践团:“在这里随时有肉吃,生活很幸福。”党集镇抓住上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有利时机,创新探索了“幸福院+周转房”的集中居住养老模式,由村集体集中建设,贫困户集中居住,解决“危房改造难”的问题,有效解决了64户、91名贫困户的养老问题。

图片 11_2.png

图为“幸福院”老人在开展娱乐活动

图片 48.png

图为“幸福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联系牌

图片 14_2.png

图为实践团与“幸福院”老人合影

图片 14_3.png

图为“幸福院”内墙体标语

决胜全面小康,山东一直在路上

为期八天的调研时光,实践团成员们得到了费县扶贫办与成武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们亲身体会到费县与成武县的脱贫攻坚进程及特色经验,感受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与“产业扶贫、人人致富”的成武模式。立下愚公志,誓圆小康梦。“沂蒙山”与“黄河滩”的人民用勤劳与智慧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走上全面小康之路。这是山东省在新时代攻坚克难、凝聚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缩影,也是交给党和人民的答卷。

实践感悟:

图片 44.png

图为实践团在朱田镇政府合影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我在调研过程中最直接的体会。通过这次实践调研,我感受到基层扶贫工作的种种不易,也了解到脱贫攻坚过程中的许多特色模式,对我所在的齐鲁大地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希望可以运用专业所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牟凯璇

当我们真正来到乡野村镇,走近一项项扶贫产业、走近一线扶贫干部、走进贫困户家中,才真实地感受到了“决胜脱贫攻坚”背后有多少人在各个行业、岗位上默默为之付出努力。希望自己能不断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早日真正做到“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

——彭冠锦

通过此次深入的扶贫调研,我对沂蒙山区与黄河滩区的贫困区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对扶贫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党建引领等具体案例中我体会基层扶贫干部们干字当头、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我们自接手扶贫工作以来,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周末。”他们承受了来自各界的压力以及家庭角色的缺失,却在面对贫困户时拿出百分百的干劲和决心。“扶贫干事去贫困户家的频率有时比他们的子女还高。”相信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扶持下,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必将完美收官。

——高鑫雅

看见“幸福院”的时候,我真实又深刻地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基层扶贫人员是真正从当地村民利益出发,村民也真实地因他们的付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孟岩

身为一名当代研究生,很荣幸来到山东两大脱贫攻坚主战场参与调研,看到中国最底层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引发许多深刻的思考,脱贫攻坚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于宏款

虽然没有实地跟随大家参与实践,但是线上的间接接触已经让我实在的感受到了党和群众在脱贫攻坚工作上的智慧与力量。正如文稿最后所言,脱贫攻坚,我们一直在路上。

——翟志浩


牟凯璇、彭冠锦、孟岩、高鑫雅、于宏款、李英凯、翟志浩
高鑫雅、于宏款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濠
牟凯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