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设计战“疫”教师记录:以“自我革命”和“网红主播”心态开展直播教学
2020 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氛围,也打乱了 学校的正常工作安排。从最开始接到学校《“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工作方案》 的通知,到院校两级一轮又一轮的培训、辅导与试讲,再到学院已开始通过讲述 “西南联大、文军长征、九龙坡办学”做“战”前动员······
我也从刚开始毅然选择“直播授课”,认为只是共克时艰、短时“应急”的过 渡方案,再到后来“惊异”的发现:在线教学很可能在这段时间将成为一种“准常态”。内心其实是崩溃的:难道,我这么快就要“下岗”了?
互联网时代冲击下的教育大概只需要两种教师的形态:名师或者助教。这意味着,教师很可能没有也不需要之外的其他中间过渡形态。那我又会成为什么类型?
然而,这只“黑天鹅”的出现,让人没有时间去等待,甚至没有再深思熟虑的 机会。那就上吧,哪怕是“革了自己的命”!
从“电教”到“网教”,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上一场大规模教学方式的改革还是“电教化”:一场借助丰富的图像、视频、 声音、投影等媒介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改革。对于“电教化”的普及,可能现在还 能偶尔听到老教授们的“痛心疾首”:“公式不用板书,直接幻灯片呈现,哪里还会有推导公式的美感?学生们还好理解吗?”
然而,黑板白板的千年不变,还是抵不过日益多彩的媒介技术,“电教化”终成大势所趋。时至今日,去参加任何教学比赛、课程汇报、开题答辩、项目路演等······都会先听到一声亲切的呼唤:“来,拷一下 PPT?"
作为一名“电教化”的“既得利益者”,实名感谢 PowerPoint、感谢 Keynote。 让一个连粉笔字都写不好的人,得以忝列人民教师队伍。任课多年,得心应手,每年只要对课件进行适度优化,补充更新一些新案例即可。
然而,电化教学、黑板板书除了表现形式不同,本质上还是知识的单向流动。 而我们所熟知的 MOOC、SPOC 等“网课”,其实也是对已有知识的传递,只不过是互联网借助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受益群体范围、消除了身份界限而已。但如今,在线“直播”绝非只是简单把课程课件从线下搬到线上。否则让学生直接去看慕课就可以了,为何还需通过“直播”的形式?
线上直播和电化教学、幕课相比具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可以督促一些学习习惯不佳、无法坚持慕课的学生;二是可以利用实时的互动,刺激新知识的产 生。因为直播时每个学生都实时在线,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信息节点 hub,背后承载了大量信息数据。于是,对教师而言,直播的过程便是建立起一个“焦点”话题网络,得以让每个学生的信息都能在网络上流转,产生碰撞。就像大脑中“突触”连接起神经元,产生了新的神经网络。在我看来,线上直播课上的知识传递并非事先拟定的,而是通过“互动”交叉产生的。所以,对线上直播来说,课上的“互动”便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设计课特点,一节课可以综合运用手绘、Zoom 聊天室、白板、Canvas 平台、微信群等多种方式“互动”
“互动”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直播上课的一个副作用 是:丰富的网络信息会很容易捕获学生注意力,学生上课很容易分神。在这种情况 下能坚持听 10 分钟直播课已属不易。而直播课意味着任课教师要勇敢走出线下已有课程设计的“舒适区”,把课程重新打包成若干个10 分钟左右的知识点或者话题点,然后再“互动”5 分钟,让信息流转碰撞。这样,每节课最多只讲 3 个左右的 bite-sized learning (微课)内容即可。对于每场 10 分钟“微课”的准备,推荐使用教学发展中心“BOPPPS 方法与实践”,能够有效运用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等六个模块进行课程设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线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互动。而线上教学,不单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教师和学生隔着一整套软硬件系统和技术服务团队在互动。任何一个环节 出现纰漏,都可能导致整个团队的努力付之东流。伴随着院校两级多次的培训、试讲与交流,我的“直播空间”也历经了一次又一次装修、改造和升级。
在我手边的设备里,最早支援直播改造的是苹果 macOS Catalina 系统下的Sidecar(随航)功能:它可以让 iPad 扩展为 MacBook 的“第二屏”,因此可以简 单的同时获得“直播共享”和“工作”的两个屏幕分区。但 iPad 在随航模式下并不支持触摸,只支持Apple Pencil,无法进行手势互动。正苦于网上Apple Pencil 缺货时,学院贴心的寄来了 Wacom 手绘板、高清摄像头和三脚架。这些配置再加上 为了直播期间活动自如且不影响家人而购置的 AirPods,拉上一个纱帘当作柔光灯, 再加上一盏台灯,一个简化版的“直播空间”大功告成!
初次试讲,难免生疏:在要求学生全部开启摄像头的同时找不到他们的视频画 面,亦或者全程不知自己在画面何处、也缺乏和学生们的眼神交换······于是又加入第三个屏幕用来显示学生视频墙,并逐渐学会透过摄像头和学生进行视线交流。此时才明白,为何“三屏”是直播标配。这样一来,最终的简易“直播空间”便涵盖了以下六部分:
1—主操作区,教学内容操作;
2—共享区,共享的幻灯片、视频、网页、白板等都可以在主操作区内检查无误后, 再拖动至共享区;
3—视频墙,观察学生听课反应;
4—管理区,管理 Zoom 静音、学生举手等;
5—Zoom 聊天室和微信互动区,及时反馈学生问题;
6—手绘区,高清摄像头展示必要的板书和设计稿,较为灵活。
学生们喜欢看“直播”,可能只是不喜欢“我”直播
遇到不爱听讲的学生怎么办?以往可以说:“他不爱学习,不爱听课。”但明明当今的学生大多都喜欢看直播,还刷个不停,却偏偏不爱看“我”直播。问题出在哪儿?直播教学又是否有必要遵循“直播”的规律?
“各位网友大家好,网友最大的特点就是‘见光死’,我们现在坚持不见面,就是 为防疫做贡献!” “大家都希望线上教学取得和线下教学一样的效果,我当然也希望大家......不要有这个‘希望’,不是达不到,而是要体验全新的线上课程!”
直播的“开场白”语言其实可从号称“要在 90 后,00 后陪同下观看”的综艺节目学习:为此我特意回看了“某字母站”的 2020 跨年晚会,体验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其实年轻人从来不缺少创新,可能就需要那么一点儿尊重。如果在互动 的时候用一句学生熟悉的“666”,知道什么是“awsl”,分得清谁是“娜扎”谁是“热巴”,大概可以让学生晚一点 Alt-tab,切掉上课的画面吧?
用学生熟悉的 666、233 来互动
当然,线上课程除了要“有趣”,更重要的还是要“有料”。有趣是为了吸引学生,有料是为了教育学生,要做到让学生真的有所收获,不能单靠抖机灵、讲笑话,而是要寓教于乐。最终还要“有范儿”!这样才能让学生与课程“共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的疑点与困惑都在教师的“射程范围之内”。毕竟,学生主动学习才是在线直播课程的正确打开方式。
“网红”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现实中的每位“网红”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由运营团队精心打造。作 为一名“新主播”,哪怕是十八线的,想有效开展直播教学,也离不开众人的支持: 从学院领导、教务老师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统筹教学安排,到技术保障团队有问必答的实时金牌响应;从辅导员、助教悉心组织学生、保证教学秩序,到督导团队专业 指导、听课反馈;从网络信息中心、Zoom、Canvas 软件团队的保障升级服务,再到图书馆老师“大海捞针”般的充实线上教学资源······甚至从同样困于家“停课 不停学”的大宝的不打扰,到家人在离“直播间”最远的窗边小心翼翼照料襁褓中的二宝不哭闹······每个人都是这个团队中的重要一员,每位都值得十八线小主播深鞠一躬,道一声:谢谢!
2020 年 3 月 1 日,是上海交通大学史无前例全面线上教学开课的“第一天”,这一天全球 35 万人实时在线观看,直冲微博热搜!一个好的开始,也让每个人都更有信心地迎接着余下几周的线上教学工作。想必待到疫情消散殆尽、思源湖畔重聚的时候,我或是开开心心的“下岗”再就业,亦或是在“网红”的路上越走越远了吧?
不妨,还是记上一笔,在这个百年不遇的特别开学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