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开课第二周!走进船建人的云课堂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船建学院正式网上教学已经进入第二周,教师变身“网络主播”,但不变的依然是教书育人的初心,是学生潜心学习的热情。
线上开课一周多时间来,船建学院教师借助在线学习平台、社交软件等信息化工具进行授课教学,以线下备课为基础,精心落实每一门线上课程的教学安排,采取人性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线上教学工作。课堂上,老师们纷纷化身“网络主播”,各显神通,采用直播、慕课、视频、音频、在线讨论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教学互动,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的课堂。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积极参与到互动交流环节中。通过一周的线上教学实践,老师和同学们对线上教学平台及多种教学模式越来越熟悉,运用越来越熟练,教与学的互动越来越积极。
《材料力学》教学团队:下足功夫,精心打磨。
材料力学授课课堂
《材料力学》是船建学院承担的一门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课程,量大面广,广受学生喜欢,由于线下课程板书很多,实践性很强,因此在线教学能否起到较好的讲课效果需要重点考虑。为上好此门课程,在准备阶段,整个团队成员下足功夫、精心打磨课程,多次模拟上课,在线上不断探讨相互指导。与此同时,学院成立《材料力学》混合式教学专项工作小组,多次组织此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方案研讨及试讲,邀请多位教学督导和专业教师听课指导,共同探讨上课技巧。经过一周的正式线上授课实践,《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陶昉敏老师表示,对线上教学正在慢慢适应中,与线下在教室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感觉还是要发挥自己的特点,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ppt的设计,课上与同学们互动的问题的设计,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课后及时将课件、录制的视频传上canvas平台,方便同学们回放。另外学校的智慧教室设备完善,手写屏代替了一部分黑板的功能,使网上教学变得更容易一些。
刘俊:来自湖北疫区的云课堂
刘俊在疫区进行线上教学
目前身在湖北疫区的刘俊老师是研究生专业选修课《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分析方法》的任课老师,不但要严格遵守湖北更加严格的疫情防控要求,而且要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好线上教学的各项工作。在疫区进行线上教学,面临着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由于没法购买手写板或另购摄像头,公式推导部分不是很方便,刘俊通过各种尝试,用手机以本人另一邮箱账号加入直播会议,需要推导时,在白纸上进行推导,同时让学生切换到本人手机参会身份的演讲者视图,利用手机摄像头展示这种办法来克服设备问题。同时,刘俊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了在线教学的优势,觉得很多网络课程的工具很有效,可以引入到平时教学,虚拟会议可以在以后组会以及项目讨论中多加采用,随时随地,非常高效便捷。
宋晓冰:做好“加减法”,上好线上课
宋晓冰利用雨课堂、问卷星等手段与学生互动
宋晓冰老师承担了研究生的《工程规范及应用》和本科生的《建筑力学》两门课程,从面对面授课到线上授课转变,他针对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特点,在原有线下教学课件的基础上,做了加法和减法。减法是在保证教学目标主体的前提下,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部分删减,以适合线上教学节奏偏慢的特点。加法是在讲授过程中,利用雨课堂、问卷星等手段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拉近与学生的物理距离,对学生的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和及时反馈。通过一周的线上教学实践,宋晓冰表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教学目标是不变的。通过这次线上教学的实践,发现线上教学有很多教学技术是可以转换为线下教学使用的。对提高线下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交通运输工程系师生:“云端”办讲座,防疫科研两不误
交通运输工程系“云端”办讲座
响应学校“防疫科研两不误”的号召,交通运输工程系在认真组织线上教学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线上科研交流活动的开展,“教学科研两手抓”,于2020年3月2日新学期在线教学第一天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在线学术讲座。在线学术讲座围绕城市治理相关议题,聚焦当前城市发展中的交通引导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等内容,邀请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城市研究与规划系Samuel Tak Lee讲席副教授郑思齐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工程管理研究所胡昊教授与徐峰副教授三位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新学期伊始,交通运输工程系师生们在“云端”相聚,这场别开生面的在线学术讲座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研究热情。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倡议之下,师生们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响应,在教学方式、交流空间的变化中,让学习研究始终保持最佳状态,生动阐释了“学在交大”。
多方支持,全面发力
74门本科生课程、61门研究生课程,1553人次的本科生和1006人次的研究生受众,174名授课教师人次……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凝聚了全院上下、全体师生的智慧与辛劳。刘西拉教授年近八旬不下讲台,在线上开课前,整天的时间都用在听培训讲座、学习教学设备和讨论授课内容上。资深教师学习授课新方法,刘西拉不断摸索,力求给学生带来保质保量的课程体验。周岱教授每天花12-16个小时备课,对ppt进行根本性改造,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使课程有质量、有内涵,上下课播放军号,课间带领学生做八段锦,上课穿正装,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抓住学生的心,给学生带来happy learning。第一位使用学院直播会议室的宋振森老师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一张PPT要反复录制十几遍。教学督导万曼影身在美国但是仍然克服时差问题积极承担起教学督导工作……
学校教学发展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好大学在线团队、图书馆、网络技术中心等学校相关部门全力指导和支持,学院本科生教务办、研究生教务办两个教务办火力全开,党政办、学工办、学科办积极配合支持,全体行政组室冲在一线,保障在线教学平稳运行。

学生说
(19级硕士吴佳妮)印象比较深刻的课程是倪安宁老师的《计算机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老师不仅设置了上下课铃声,还在课间休息时配套播放了舒缓放松的音乐,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之后的课堂中。这一周的线上上课中我受益匪浅,遇到的一些难题可以通过线上回放的形式再次学习。这种新的学习形式相比传统学习方法也更加考验我们的自律性和自控力。我们也应当自觉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听讲,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让“学在交大”实至名归、不负期待。疫情结束,山花烂漫时,我们再聚校园!
(17级本科王荣泽)经过一周的学习,印象比较深刻的课程是夏利娟老师的《船体震动》,夏老师利用zoom直播上课的同时,使用好大学在线小程序给同学们回答问题,很好地解决了网上课堂互动的问题。总体来说,线上学习和课堂学习的效果相差不大,但线上偶尔还是会有网络卡顿的现象,相信在之后的几周,这些问题应该能够得到解决。
(19级海洋平台一班王申奥)在线上开学前我担心会有诸多原因导致效果不佳。但事实证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虽然我们如今遇到了病毒肆虐,但条件依旧比往昔要好很多。我的家乡湖北十堰抗疫形势大好,率先在我市做到“三个零”,因此我更应该努力学习,坚决不辜负抗疫一线同志的艰苦付出。
(18级硕士郝高明)在导师陈震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每隔两周,我们课题组就会进行一次zoom线上会议,对我们科研的进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疫情当前,我们作为学生,在家好好呆着,顺便完成科研任务,这就是贡献。加油!
(18级硕士刘文通)在家科研因为做不了实验,就先对设计的算法进行仿真。其他和在学校没什么区别,就是按部就班地做毕设课题,先复现参考文献里的算法,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改进,定期向导师陈俐老师汇报进展。除了文献网上的很多博客和视频也很有帮助,如果是经验上的问题也可以向导师同学请教。
(18级硕士吴浩宇)这个假期,我在何炎平老师、赵永生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会议论文的撰写并进行了投稿。感谢老师们通过微信给与我实时的指导,在帮助我解决科研问题的同时也提醒我保持良好的作息;另外还要感谢学校提供了优质视频软件zoom,让我们课题组能够保持畅通便捷的线上组会,大家在线上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在家科研,虽然有时会感到枯燥,但在线上感受到团队的关心和鼓励后,我会再次振奋起来,投入科研,跟上团队前进的步伐。
线上教学工作继续开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请广大师生照顾好自己,继续共克时艰,努力做好返校前的线上教学工作,继续延续这份隔着屏幕的爱与感动。疫情结束,春之将至,静待师生们平安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