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2019年冬至学术论坛回顾

2019年冬至学术论坛,于12月2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学术活动中心二层学术厅B如期举行。冬至学术论坛作为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两至论坛”的一部分,创始于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至今已有15年传统。

本次会议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创系主任、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王幼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等出席。本次会议为学生主持,学生报告,大家可以轻松提问发言,同时还有在场专家老师的中肯点评。

图片1.png

首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杜严勇教授致辞。杜严勇教授对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大家介绍了两至论坛的历史,并向参与报告的同学们表示了鼓励,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会议中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十位硕、博士研究生分别带来观点纷呈的学术报告,并由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各位嘉宾老师进行点评。

1.jpg

曹家熙(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研究生):浅析情感在科学实践中的互动与内化

文章指出传统实证主义者将情感看成高度个人化、主观的产物,与理性主义相对对立,从而情感被排除了科学之外,并鲜为被科学史所关注。20 世纪以来,情感史的逐步产生指明情感作为一种文化具有社会相关性与群体性,是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因素;情感也作为一种范畴受到更多的关注。文章力图从科学事实中表明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情感作为一种普遍模式与科学实践具有互动关系,同时情感本身可以内化于科学实践之中。加深对情感与科学的研究可为科学史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促进科学与科学史的拓展。

3.jpg

岳建伟(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真理与解蔽——论海德格尔艺术与技术思想

文章阐述了艺术即真理的发生,在无蔽状态中自由地实现;技术,尤其是现代技术,是一种促逼着的解蔽,它遮蔽了真理的自由地发生。自然和人类在技术的解蔽过程中,沦为具有同一性和可替换性的存料。艺术和技术在本质上就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根本性的反思放在艺术领域中,而更为根源的问题是有与无的关系或存在者与非存在者的关系如何协调,这关系到西方思想的命运。

图片2 (2).png

齐志远(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 与人民币价值体系重塑

文章指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 是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一种法定货币,DCEP是国家信用担保的货币,是以电子化、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并进行流通的货币,是一种安全可靠、不可篡改、可追溯来源的新型货币。DCEP 符合马克思有关货币职能的论述,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四种职能。而世界货币的职能被长期美元所占据,并以此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支付体系。DCEP 的推行可以打破美元霸权体系,重新塑造人民币的价值体系,建立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的世界货币运行体系。

图片3.png

葛方正(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滚动轴承的若干社会史考察

文章对滚动轴承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分析滚动轴承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对这种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方式进行了考察。文章指出滚动轴承在自行车上的应用是最高效的,滚珠轴承真正塑造了自行车这一发明,自行车也反过来推动了轴承技术的发展。这显示了在新技术的运用中,人力机械和非人力机械、开源型技术和节流型技术的不同都能左右一种技术的接受过程。

图片4.png

武萌萌(上海大学研究生):情感智能体的定位及其特征

文章指出澄清智能体的概念及构成维度有助于从哲学上反思人工智能,同时也为AI 设计提供了哲学根基。作为AI 智能体的维度之一,对情感agent 进行澄清是人工智能哲学反思与情感计算发展的理论基础。对情感agent 进行定位,论述情感agent 与理性agent、记忆agent 两个维度的关系,给人工智能情感的发展增加新的思考空间。把握情感的特征,通过反思情感计算的路径从而更好的理解人工智能情感的本质及其局限。

5.png

张宸晟(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电影与超工业社会的技术反思

文章试图通过回溯到电影本身,探寻其何以通过作为一种他者的意识“侵入”到主体自我意识之中,并由局部上升为整体,透过超工业化时代普遍电影工业的现实,清醒的认识到隐藏在这种现象后的资本主义逻辑下的技术支配和意识异化,并针对该现象指出其可能反映出的问题以及可能性的解决方案。

6.png

朱敏栋(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研究生):从垃圾邮件拦截到比特币挖矿

文章介绍了加密邮件列表与密码朋克运动及两者间的关系,梳理了从哈希现金到工作量证明机制的技术演进时间线,指出比特币通过工作量证明机制解决其作为分布式系统导致的拜占庭将军问题。文章考察了工作量证明机制从萌芽到命名再到被吸纳入比特币设计的过程,同时涉及到了比特币诞生之前的若干种电子数字货币尝试。文章通过分析工作量证明机制发展过程中5 篇关键文献最初发布于何处,发现比特币底层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非官方”色彩。最后,文章从互联网协议的角度,预测了比特币未来的发展。

7.png

马玉杰(苏州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何以可能——基于道义逻辑研究

文章从我国首次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中“负责任人工智能”的概念出发,提出构建负责任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的必要性;在分析我国人工智能伦理道德何以可能的基础上,以穆尔对伦理智能体的分类理论为支撑,从其显现式伦理智能体的研究角度出发,试图基于自上而下的道义逻辑进路,提供一个用数学上严格的框架来模拟人工智能承担道德责任的技术,构建面向智能机器本身的可执行伦理机制,规范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的健康有序发展,帮助人类行为者达成更好的道德判断,做出与这些判断相一致的可实现的行为选择,从而推进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和谐共存。

8.png

樊一锐(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行为功效与主体德性之分——消解道德运气的概率论路径

文章指出影响一个行为最终功效的环境因素虽然极其复杂,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凭借日常经验和直觉对其可能产生的功效进行大致的预测,甚至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复杂的概率系统来对一个行为可能产生的功效进行详细的计算。然而一个行为是否是符合道德的,则要考虑行为主体的德性,即其对于行为可能产生不同结果概率的把握能力与主观意愿。只要严格区分行为功效与主体德性这两个概念,就可以完全消解道德运气带来的悖论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

9.png

贾洪岩(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生):清代算学家对西方代数学的认识

文章通过对《借根方算法》与《借根方比例》两本书的内容及编撰体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借根方算法》中蕴含了西方数学公理化体系的特征,而《借根方比例》却并未体现出这一特征;相较之下,清代算学家则是突出了《借根方算法》中的部分计算法则。其次,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中西双方数学知识背景的差异,以及当时社会文化对清代算学家的影响。

10.png

颁奖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闫宏秀老师和穆蕴秋老师,向本次冬至学术论坛获奖者颁发了奖状。

图片11.png

最后,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作总结致辞。他首先感谢会务人员对本次活动的辛勤付出;其次强调了应增加同学们讨论的时间;应尽可能地让更多更好的文章在两至论坛中讨论;指出了同学们报告的文章中具有共性的需要改进的地方;他还特别强调,将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技术哲学这两个学科结合在一起,一直是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学科独有的特色,两至论坛也一直保持这一特色,相信这一特色将在未来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最后江晓原教授再次向会务人员与参会人员表示诚挚地感谢。

12.png


牟凯璇
孝如云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濠
牟凯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