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校就业中心组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学生走访航天八院
11月19日,校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组织《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26名同学赴航天八院下属单位一四九厂参观访问。一四九厂运载总装分厂秦伟助理、CZ-*主任工艺师堵同亮校友、徐文芳老师参加了接待,媒体与传播学院李永久老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魏芳老师全程带队参加活动。
聚焦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中国航天事业,秦伟老师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航天八院的发展过程。从1960年毛主席指导运载火箭任务,到1991年邓小平总理参观老厂房,1999年江泽民主席见证风云卫星发射成功,2004年胡锦涛主席指示加强火箭对接技术研发,再到2007年习近平主席(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亲自视察航天八院,每一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且都亲自来到八院参观视察。
随后,大家进入了新一代运载厂房。站在高高的参观桥上,往下看便是一排排整齐待组装的大火箭,几名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聚集在火箭旁边交流讨论。带领大家参观的秦伟老师向同学们生动介绍了有关长征五号、长征六号以及助推的相关细节,他激励大家说:“中国航天从交大钱学森老学长研制两弹一星开始,我相信在未来必将有更多交大学子投身到祖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建设中。”
参观完厂房,同学们来到会议室聆听交大2013届校友堵同亮主任讲述中国航天精神。什么是航天精神?堵同亮主任给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他认为,航天精神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沉淀出的精华,“创新”“融合”“共赢”是中国航天三大精神,而航天八院的发展便是航天精神的完美演绎。1961年8月,中国航天人响应国家航天梦的伟大号召,来到上海成立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航天八院前身),从一无所有开始打拼,航天八院的追梦人不畏险阻脚踏实地,冲破国外技术封锁,研制出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颗地空导弹、第一颗一箭三星等多个“中国首发”。上世纪90年代,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航天八院开始“军民融合”,在承担国防责任的同时,谋求自我生存发展的新道路。如今,航天八院及其附属单位所研发的3D打印设备、智能机器人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同时,立足人才集聚效应,坚持进行国内交流与国际合作,为“中国智造”贡献出一份力量!
在深入了解航天八院之后,堵同亮主任与徐文芳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自身发展与职业规划的相关问题给出了相应解答。就“工作是否要专业对口”问题,徐老师讲到,航天八院是集产品设计研发—实验—发射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包括机械、电气、材料、航空等几乎所有工科专业以及数学与经管等专业。而且,进入社会后工作上所用专业知识不及所学一半,同学们还应当注重培养目标管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与素养!就“选择航天八院的初衷与成长感想”问题,堵主任表示:从小的航天报国梦,以及看火箭发射时的激动与好奇,驱动他来到航天八院进行火箭研究。七年的岁月里,日日夜夜勤勤恳恳的付出,他收获了自我成长与心里的那份踏实。当谈及参与大型国家工程为国家做出贡献时,堵同亮主任非常激动地与大家分享那份责任与担当带给他的荣誉感和满足感!讲座的最后,徐老师鼓励大家要以学业为重、积极探索、培养兴趣、关注时事、做好人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