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聚焦改革开放中环境法的四十年

2019“中达环境法论坛”在沪举行

10月12-13日,由台达集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2019年“中达环境法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召开。来自全国环境资源法、能源法等学科100余位学者、专家及师生共聚一堂,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环境法的回顾与展望”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本届论坛的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王曦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卫刚、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副董事长暨台达品牌长郭珊珊女士、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党委书记汪后继和中达环境法学教育促进计划规划委员李念祖律师出论坛开幕式,并为2019年度“中达环境法学者”、“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中达环境法优秀学位论文奖”和“中达环境法学位论文奖学金”颁奖。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郑少华教授荣获2019年“中达环境法学者”荣誉称号。甘肃政法大学环境法学院郭武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胡苑教授则荣获2019年“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奖”。一批环境资源法学科的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获得“中达环境法优秀学位论文奖”和“中达环境法学位论文奖学金”。

1.jpg

“中达环境法学者计划”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以及台湾大学、台北大学等两岸10所重点高校共同参与,致力于发展环境法学科、培育环境法治人才,通过相互交流和带动,为中国环境法治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中达环境法论坛”作为“中达环境法学者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环境资源法和能源法领域的学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集思广益、为完善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和推动环境治理和环境法学而建言献策的平台。继2018年围绕“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与环境法治”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后,本次论坛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法制建设进行总结,并对环境资源法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环境问题也成为日益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四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立法、环境监管、环境守法和环境司法取得了了长足的发展。与之相伴,环境资源法学的教学与研究也在各大高校蓬勃发展。本次论坛的召开,适逢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和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在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的大好形势。本次论坛总结了我国环境资源法和环境资源法学4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本次论坛包括开幕式、颁奖、特邀嘉宾演讲、获奖者学术报告、论坛学术报告和闭幕式六个环节。

在10月12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卫刚对来自全国的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快速发展中的上海交通大学。他表示,中达环境法论坛此次组织各位领域的专家来充分讨论、凝聚共识,期待这次会议能激荡出更多火花、孕育出累累硕果。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副董事长暨台达品牌长郭珊珊女士表示,台达集团自1971年创立之初,就致力于研发高效节能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在企业经营上始终保持高度的环境意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邀请到环境法学界最重要的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回顾并探讨环境法的立法与执行,这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格外重要且意义深远。台达愿意继续支持“中达环境法学教育促进计划”,让这个计划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党委书记汪后继代表该学院对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凯原法学院和该院环境资源法学科的发展。中达环境法学教育促进计划规划委员李念祖律师表示,中达环境法教育促进计划见证了环境法学科和环境法人才的成长,并愿意通过长期的支持,为环境法培养人才,为环保事业添砖加瓦。

2.jpg

3.jpg

4.jpg

5.jpg

在10月12日上午的特邀嘉宾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达环境法学教育促进计划评委会主任马骧聪教授作了关于我国环境资源法快速发展的原因的视屏发言,他认为我国环境法快速发展有三个原因,一是有党中央和国家的重视和引导,以及在立法和环境法实施方面的创新;二是有环境法学研究者与实务部门人员的推动;三是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又放眼世界,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环境法经验。武汉大学蔡守秋教授和天津大学孙佑海教授各自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作了回顾与总结。蔡守秋教授总结了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历程和对未来的展望。孙佑海教授认为,自建国以来环境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总结了相应的经验、问题和未来发展路径。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副总队长周浒先生介绍了上海市环境执法工作的经验,并简要介绍了生态环境执法的规范化建设的目的和主体。

在10月12日下午的获奖者学术报告环节,“2019年中达环境法学者”郑少华教授以企业环境信用以具体论域展开,讨论了信用惩戒实行法定主义的含义与正当性、法定的实体法与程序法控制等问题,并为未来信用立法、规范信用体系提出了有益的建议。“2019年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奖”获得者、甘肃政法大学郭武教授和上海政法大学胡苑教授分别就环境法与其他部门法关系和威慑性环境规制中的执法问题做了精彩演讲。郭武教授认为,按照环境法的功能,来看环境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应当对当前的环境法学研究问题进行瘦身和重新提炼。胡苑教授认为,执法是环境法的中心,分析了行政部门的执法动因和执法实力中存在的问题。2019年中达环境法优秀学位论文奖获得者刘志坚等四人就其获奖论文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2019年中达环境法学位论文奖学金获得者李欣悦等七人做了获奖感言。中国政法大学于文轩教授、上海政法大学王文革教授、重庆大学杜辉副教授对上述两类获奖的发言进行了评述,并表达了自己的相关学术观点。

在10月13日全天的论坛学术报告环节,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黄锡生教授阐述了彰显自然保护地公益性的制度,他阐述了自然保护地的历史概况和分类、自然保护地公益性彰显维度和制度构建三方面的内容。清华大学法学院王明远教授阐述了环境行政法的基本定位与属性,梳理了环境行政法的发展脉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研究员阐述了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建设现状和相关的改革建议,他指出了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取得成功的原因、问题及改革建议;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生态法研究室主任刘洪岩阐述了生态法治和生态法,他从法哲学分析的视角探讨了环境法学发展的底层逻辑和价值问题。浙江大学巩固教授分析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性质,他认为应该以公法思维而非私法思维来处理公益诉讼问题。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刘建功法官阐述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数人共同侵权的法律问题与司法政策,他表述了数人环境侵权中存在的连带责任、赔偿份额确定和责任抵扣问题。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副主任林仪明检察官对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检察实践做了介绍和评述。他认为公益诉讼在实践中虽然有了基本的经验和成效,但也存在理论研究和制度供给不充分的问题。中国绿发会总法律顾问、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王文勇律师阐述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政府生态损害赔偿诉讼的关系。他从具体案例切入,介绍了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损害赔偿诉讼之间的不同。瑞士诺华公司中国区健康安全环境与业务管理部丁晓阳经理从企业的视角讨论了近年来环境法的演进。他指出环境法的基础理论研究应重视与基层执法人员、行业协会、企业进行对话、交流,帮助研究者得到更多的研究活力,也更加反映实际社会生活的发展。中南财经大学高利红教授对我国70年来环境法的演进做了回顾和总结。她概括了中国环境法的五种外在发展范式和三个发展阶段。天津大学法学院焦艳鹏教授阐述了我国环境法的调整范围问题。他认为环境法的调整范围大小和环境法独立法律部门的属性没有实质的关联,并且环境法的调整范围和环境法的调整机制密切相关。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曹晓凡副教授分析了生态环境执法事务中的热点和难点。他认为由于立法修改频繁,导致立法适用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环评处罚和逃避监管行为的判定问题等。

本次论坛为特邀嘉宾演讲、获奖者学术报告和论坛学术报告三个环节都安排了较为充足的问答和讨论时间。与会者纷纷就这三个环节中的主题发言进行提问和评论。发言人和听众有热烈的交流和互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周珂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王树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王灿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王曦教授分别主持这三个环节。

在闭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王曦教授代表本次论坛的协办方对本次论坛做了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是一个颇有特色的论坛。第一个特色是它的历史性。多位学者和专家,既有资深的又有年轻一代的,从不同角度对改革开放40年我国环境资源法学的发展做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总结,对我国环境资源法的未来做了积极和乐观的展望。第二个特色是它的多主体互动性。环境治理的多方主体,如政府执法部门、企业、法院、检察院、公益律师的代表等同台论道,激发了一个又一个闪亮的思想火花,引起了听众的极大兴趣。中达环境法学教育促进计划规划委员李念祖先生致闭幕词。他认为本次论坛开得十分成功。他指出,本次论坛非常好的总结了过去中国环境法制四十年的回顾和展望,对环境事业的建设极其有意义。在13日下午的论坛闭幕式上,中达环境法学教育促进计划宣布2020年“中达环境法论坛”将由郑州大学承办,论坛主题为“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环境法”。

【关于“中达环境法教育促进计划”】

“中达环境法学教育促进计划”于2018年由台达发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等8所国内高校共同参与,致力于发展环境法及环境资源法学科,培养环境法治人才,并通过相互交流和带动,为中国环境法治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9年,中达环境法学教育促进计划共奖励了1位“中达环境法学者”、 2位“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颁发“中达环境法优秀学位论文奖”给武汉大学刘志坚博士研究生等6人、以及提供清华大学等8所合作高校“学位论文奖学金”共31人次。从设立至今,计划累计奖励了2位“中达环境法学者”、 4位“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颁发“中达环境法优秀学位论文奖12人次、及“学位论文奖学金”63人次。


凯原法学院
凯原法学院
张宸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