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交大药学院“风之彩,云之南”实践团队赴云南开展社会实践
2002年,第一支“风之彩·云之南”社会实践团队,从上海交通大学出发,走进祖国西南部边陲的云南省。十七年来,实践团的脚步遍布了大半个云南。“行万里路,知中国情”,药学院师生用行动体现了“感恩、责任、激情、梦想”的交大精神。
2019年,第十八支“风之彩,云之南”社会实践团队由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李晓波教授、田辉老师带队,经历39小时的火车抵达云南,开启了新的征程。本次实践围绕民族医药的现状与传承展开,通过深入当地彝、傣、藏医院等地,采访民族医药专业人士,用网络、新媒体等方式,记录、弘扬我国宝贵的民族医药文化。
百里彝山藏仙草 千年古方惠万民
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医院成立于1979年,2003年组建为云南省彝医医院,成为全国唯一的一所省级彝医医院。楚雄州委、州政府于2018年9月1日颁布实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医药条例》,为彝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彝族医药以其完整的医药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实践迅速崛起,楚雄州是彝医药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区。由此,医院大力推进彝医药建设,定位打造世界一流的彝医药特色“健康生活目的地”。
楚雄州中医院副院长,云南省彝医医院副院长展平、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所副所长余惠祥、彝药研究所办公室主任高金荣、院办公室副主任窦小刚、科研信息科科长,学会办主任杨国卉、楚雄州中医院临床药学办公室主任,药剂科副主任何建萍,办公室王毕芳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座谈会上,展平副院长介绍了彝医院的发展现状,药学院李晓波教授展示了“风之彩·云之南”过去取得的成果,以及本次实践的目的。
实践团在余惠祥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彝族医药馆以及彝医药传习所。余老师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彝医水膏药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水膏药疗法也已在彝区有上百年的使用历史。该疗法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伤势选用不同的药粉,然后再根据病情的需要在冰雪水、井中凉水、地表长流水、温水、烟筒水、草药液等溶剂中进行选择将药粉调制成糊状,外敷于患处。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治疗“跌打损伤”等疗效。余老师也详细介绍了种类丰富的彝族药材,并且重点介绍了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彝药在用药理论指导、药用部位、功效与主治范围与中药的不同之处。
为了让彝药普惠老百姓,目前云南省彝医医院在“遵古”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工艺制成乳膏,方便患者携带与使用。随着近现代医药行业趋于国际化,民族药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就彝医药而言,其主要是根据《双柏彝医书》《齐苏书》等古籍的记载和彝族群众医药经验的总结,在制备过程、生产工艺等还有待改进完善。寻找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平衡点正是药学人继承与发扬民族药的突破口。
入滇南探傣医秘笈 知国情承民族瑰宝
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成立于1979年。傣医医院副院长玉腊波、主任医师,傣医药教学科主任岩罕单为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医院文化建设、傣医特色疗法、特色科室建设和傣药制剂推广应用等情况。岩老师带领实践团参观了傣医十大传统疗法之一的睡药疗法。傣医按病情不同配备相应的鲜品或干品傣药,切碎加水或酒炒热,将热药平摊在睡药床上,让患者直接睡在药上,加盖被褥,使药物之余热透周身。一次大约半小时,此疗法在当地口口相传。医院的药园里也珍藏着许多药材,大都是岩医生亲手种植。由于傣药大多需要新鲜药材,为了避免在紧急需要的时候找不到药材故在此种植。
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于1983年成立。西双版纳南药园于2000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科普及教育基地”称号,2006年被国家基金委授予“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云南大学生物学专业实习基地”称号。药理中心主任李光介绍了研究所的概况和所内药材的保有量。
滇西大学傣医药学院建院于2017年,现开设有傣医学专业,康复治疗学、中药学三个专业。滇西大团学工作处副处长台海川、实验实训中心负责人李晓花,金铃钰老师,田川老师和傣族学生接待了实践团,热情地带领大家参观学院实验室。傣医药学院傣医学专业每年大约招收40名学生,其中既有有傣族学生,也有其他民族学生。
实践团成员也前往傣族寨子进行实地探访。傣族同学玉恩为实践团进行翻译,前后采访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傣族民间医生:岩万医生、岩叫医生、刘医生。岩万医生为实践团展示了口功吹气疗法(傣族传统医药特色之一,在傣医治疗疾病时,对准患者或者患处用口吹气的治疗方法)。该疗法为祖辈相传,一般不外传,拜师学艺需要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刘医生在采访中表示,他的医术师承外公,现未有继承人。他家中只有一个女儿,而口功接骨的手法只传男不传女。每一家所采用的药材,口功默念的内容,接骨所用的手法虽大体相同,皆属于傣医,但每一脉都不尽相同。对于现状,刘医生担忧其祖传医术会面临断承的风险。
西双版纳现也因为大量种植香蕉、橡胶对土壤产生了影响;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也导致许多药用植物很难找寻;且部分传统的傣药所用植物不符合药典标准而不能使用。傣医药发展相对缓慢,与现代化结合不足,很多民间的傣医也因为无医师资格证而不能行医。玉腊波副院长指出:傣医药想要发展,走标准化就要对传统有所舍弃,地方相关的政策需不断完善,各科研人员要不断创新,促进傣药的剂型改革,才能让傣医药绽放新的光芒。
千载藏医蕴真意 “唐卡”古树发新枝
迪庆州藏医院于1987年7月成立。三十多年来,其蓬勃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现作为二级甲等民族医院,拥有藏医药骨伤疗法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推动藏族医药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鼻祖——玉妥·宁玛云丹贡布的雕像伫立于藏医院内。他汲取国内外医药学的精华,汇集古藏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合祥雄医学撰写了举世闻名的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创立了较完整的藏医学体系,藏医药也自此蓬勃发展。
藏医文献古籍阅览室珍藏了百余本藏医经典古籍以及不同版本的《四部医典》,由于多数古籍均为藏语版,廖院长称“虽也有专家将《四部医典》翻译成汉语版,但其内容与藏语版原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增加了不懂藏语的年轻人学习藏医的难度。”藏医药文化展厅藏着藏医药的前世今生。藏医药“曼唐”(医药唐卡)在藏医药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曼唐》形成于清康熙年间,它以《四部医典》为蓝本,又依据《月王药诊》等经典医籍,作成了八十幅唐卡画图。画图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藏医理论,也为当代藏医药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藏医具有药浴法、外科骨伤疗法、放血疗法和灌肠疗法等特色疗法。其中,藏药浴最早记载于《四部医典》中,是藏医五械疗法之一。主要是将全身或局部肢体浸泡于古法发酵的五味甘露为主的煮熬药汁中,在药和水的热能作用下,开放人体体表的毛孔、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毛孔渗透到体内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并迅速直达病变部位,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改善机体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等作用。为了不断加强医院对藏医传承事业的发展,2019年藏医院外治科尝试开展藏药浴治疗,获得了病人较好的评价。藏医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几千年的历史里与其他民族医药共通融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传承与创新。藏医药的悠久历史也看到了藏医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藏医疗效显著、藏药效果甚好,但缺乏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的科学研究。若有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药学人才进行藏医药的科学基础研究,便可使藏医药获得更多的认可进而使更多人受益。
通过对彝、傣、藏三大民族医药和专业人士的调研采访,“风之彩·云之南”社会实践团成员们深入思考,对于云南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对民族医药有了各自的见解,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想法。队员们也真正体会到了社会实践丰富的精神内涵,真正做到了“行万里路,知中国情”。相信这次经历不止是每一位团队成员宝贵的人生体验,更是在今后生活中面对挫折不可多得的有效经验。
十九大以来,国家坚持分类指导,推动少数民族医药稳步协调发展,药学人有理由相信,民族医药正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广大机遇。机遇也是挑战,现今是民族医药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在拥有丰富民族药资源的基础上,在坚守民族药发展的一线人士,严谨的科学科研工作者们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医药在未来的路上一定能够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走出云南、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