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交大材料学院学子奔赴井冈山开展井冈山精神主题专项实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关于井冈山精神的最新阐述,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辅导员宋逸思的指导下,井冈山实践团于2019年7月29日至8月1日深入开展井冈山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借此在新时代中国弘扬和传播井冈山精神。

图片13.png

实践团由大一学生:团长尚靖延,团员冯恒阳,胡云哲,贾双悦,陆洋,彭暄霖,张文,周子傲组成。在为期四天的实践时间内,参观了井冈山景区的多个景点。

29日上午至中午,实践团前往参观了黄洋界和龙潭。

位于茨坪西北面的黄洋界,海拔1343米,群山巍巍,形势险要,时常弥漫着茫茫云雾,又名“汪洋界”。作为曾经抵抗国民党侵略的要塞,黄洋界至今仍旧保留着不少当年的哨口工事。潮湿的战壕,高大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纪念碑,略带锈迹的炮台等历史遗迹增添了井冈山地区的历史气息。龙潭坐落在黄洋界南麓,其险峻的地势和飞流而下的瀑布,成为了井冈山地区一道奇特的风景。实践团成员用心的领略了两个地区的特色风貌,对曾在此作战红军产生了深深敬佩之情。

30号上午至中午,实践团先后参观了大井田居,领袖峰,百竹园,造币厂以及小井(红军医院)。大井田居为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的旧居,屋子虽然不大,但留下了不少领袖们生活的痕迹。领袖峰上雕刻着朱德与毛泽东两位领袖的巨大头像,目光炯炯,令人肃然起敬。

 

实践团成员仔细的观察有关文物和相关文字,对领袖们的生活经历和政治理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井冈山地区的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决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经过这两天的社会实践,同学在精神方面受到革面先烈的许多积极影响,一改刚到来时的颓势。接下来的两天活动,实践团成员充满着期待,想必又会是收获颇丰的两天。

实践团后两日的实践活动也圆满结束了。

7月31日上午至中午,实践团前往象山庵,八角楼,会师广场。象山庵为毛泽东与其妻子贺子珍一起生活过的地方,其中至今仍旧弥漫着浓厚的佛教气息。

八角楼是毛泽东居住长达两年左右的楼房,毛泽东在此处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成功的鼓舞和激励了广大红军战士。

20190812_030113_877.png

会师广场前树立着毛泽东与朱德胜利会师的巨大雕像,两人双手紧握,目光坚定的视向远方。在雕像前,实践团成员肃然起敬,感慨中国革命的艰辛,为中国红军来之不易的胜利鼓掌,向伟大领袖的正确领导致敬。

8月1日上午至中午,实践团前往井冈山烈士陵园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烈士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不同于前几日的感受,烈士陵园内,实践团成员明显的感受到众游客皆庄重严肃,眼中充满着敬佩与祝福。受此影响,实践团成员放慢了脚步,注意力也更加集中,细细的感受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内的敬佩之情也更加浓厚。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此行的最后一站,在此处实践团成员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收获。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是195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竣工开放的全国十大献礼工程之一。博物馆内对井冈山革命的具体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介绍了诸多历史人物,展出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虽然没有讲解员进行详细的介绍,但实践团成员却也收获颇丰,深刻的意识到井冈山革命对全国红色政权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圆满结束,在井冈山地区红色气息的感染下,实践团成员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红色革命的强大力量和红军战士的不屈意志。在未来的道路上,受到井冈山精神的鼓舞,同学们一定可以在各方面做的更加出色。

材料学院社会实践团
校团委
包宸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