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第四届教职工文化艺术节之“艺彩交大”系列讲座“丝绸之路上的歌声”举行

丝绸之路弦音袅,献礼建国70年。2019年6月25日,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专项活动暨第四届教职工文化艺术节之“艺彩交大”系列讲座“丝绸之路上的歌声”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报告厅举行。

讲座伊始,校工会副主席罗莹介绍了主讲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教授孟锦慧。作为女高音歌唱家,她曾荣获全国民歌精英大赛银奖、全国城市歌手邀请赛二等奖和第七届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赛银屏奖等奖项。出版独唱专辑《罗布泊》、音乐电视专辑《喀什噶尔的女儿》、声乐教材《罗布泊—民族声乐独唱歌曲选》、《中国声乐曲选》和《丝绸之路上的歌声》。作为硕士生导师,她教授的学生在孔雀奖、金钟奖、“争奇斗艳”民歌大赛、全国声乐展演等声乐比赛中取得佳绩。近年来,致力于“一带一路”沿岸国家的音乐文化的研究,出版音乐作品专辑,带领学生举办系列音乐会及讲座,其优秀的声乐作品在艺术院校广为流传,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此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讲座集中讲述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回族五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并对其经典歌曲进行演唱与分析。作为游牧民族,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音乐电视《伊犁河的思念》阐释了哈萨克族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草原文化塑造了热情奔放的哈萨克民歌,《燕子》、《等你到天明》、《嘎哦丽泰》等,孟锦慧用歌声展示了不同风格的哈萨克民歌,或忧郁婉约、或高亢嘹亮、或活泼动人;蒙古族歌曲《鸿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洁白的云彩》等曲调高亢悠扬,音乐旋律或平平述来、或激越欢快,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维吾尔族的传统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各地的艺术传统,从而形成风格迥异的南疆、北疆等区域特色。播放的《十二木卡姆》片段体现出维吾尔族民歌情绪饱满,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引发了现场观众的齐声合拍,回族民歌《花花尕妹》俏皮灵动,引人入胜。

image003.jpg

针对五个民族歌曲的介绍,孟锦慧介绍完历史形成及风土人情后,她的学生们身着不同民族服饰上台演绎。精致的服装和妆容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感受,他们倾情演唱了《亚鲁》、《莱丽古丽》、《温柔的旋律》、《锡尔河之恋》、《金色的草原》、《牧归》等这些丝绸之路上少数民族风格的歌曲,观众们随着歌声仿佛来到了丝绸之路,梦回金色草原,领略丝路风光。学生们扎实的声乐功底,张扬的表现力令观众连连鼓掌称赞,将整场讲座不断推向高潮。包健通、宋秋歌随着旋律演唱,木巴莱克、黄雅娴、孟真增等随乐起舞,悠扬歌声伴着翩翩舞蹈,热情洋溢的气氛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临近音乐会的尾声,孟锦慧携手学生们共同演唱最后一曲《阿妈的盖碗茶》,唱出了真挚的师生情,讲座完美谢幕。

image005.jpg

image007.jpg

image009.jpg

image011.jpg

image013.jpg

本次教学讲座以叙述、演唱及舞蹈相结合的方式,生动且具象的介绍了五个民族的歌曲特色。新颖创意的叙述让观众享受了一场视觉及听觉的盛宴,为“艺彩交大”系列活动锦上添花,为共建文化大繁荣咏哦颂唱。

image015.jpg

汤莹莹
张雅
工会
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