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2019年夏至会议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主办的2019年夏至学术论坛于6月2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信群楼3号楼208会议室召开。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震致辞

夏至学术论坛作为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两至论坛”的一部分,始于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至今已有15年的传统学术活动。本次会议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震、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等领导出席。

参会专家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立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哲学部徐飞教授,分别带来关于科研评价:影响因子、原创性及优先权;朱载堉的宇宙观及其科学探索的学术讲座。会议中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十位硕、博士研究生分别带来观点纷呈的学术报告,并由山西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各位嘉宾老师进行点评。

首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立教授作了关于《科研评价:影响因子、原创性及优先权》的讲座,内容详实,思路清晰,拓宽了在场师生的思路。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鲁世林作了关于《是什么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峰值年龄?基于我国45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94名高层次人才的实证研究》的汇报、文章主要论述了科研峰值年龄是科研人员学术成长周期和生命周期中的关键标志,意味着学术成长周期的完成及科研活动的高峰,同时也是其学术生命周期中科研产出由盛转衰、角色转换的关键节点。利用我国45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94名高层次人才的数据对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峰值年龄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上海大学研究生伍梦秋作了关于《人工智能记忆的哲学分析》的汇报。文章主要论述了人工智能发展近七十年来,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也曾多次陷入低谷。人们追寻智能的原理,渴望制造出类似人类智能的计算机。以人类脑机制为研究对象的神经科学的兴起,为后来神经网络的出现运用,以及目前阶段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人工智能体记忆研究的关注。发展至今,人工智能体记忆系统的研发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无法实现与人类记忆相同程度的智能化记忆。在人类智能中,记忆机制存在的意义并不单纯是为了储存大量的数据信息,更重要的是让人类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于伟作了关于《明末发熕研究》的汇报。文章主要论述了随着葡人在东亚海域的交流,佛郎机与发熕这两型火器为明军及海盗倭寇所得,发熕成为16世纪明朝东南沿海所备的重型火器。发熕虽是falcao的译音,但其实时葡人装备的camelete射石炮,明朝将发熕主要装备于战船上,随着发熕改用铅铁炮弹,逐渐成为一种千斤级别的中型火炮。发熕的技术演变与中外科技交流,世界火器技术发展息息相关。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高飞作了关于《道德算术:论布丰的概率思想》的汇报。文章主要论述了1777年出版的《道德算术》是研究布丰概率思想的一部重要文献。文中讨论了确定性、概率、货币的道德价值,对收益和损失的不同评价;此外,布丰还提出了重复实验来确定游戏的道德价值。布丰通过对圣彼得堡悖论的分析与解读,指出了数学期望与常识产生矛盾时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际实验,得出结论,认为重复次数越多,预期的效用就越大。通过对投针实验的描绘与分析,提出了随机性的量度,为几何概率的开创奠定了基础。通过对物理确定性与道德确定性的分类和例证,提出了确定性的量度,进而,布丰试图计算出能够影响我们行为的概率或信仰程度。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考量,分别从效用性的量度、随机性的量度、确定性的量度三个方面对布丰概率思想进行解读与评析,认为布丰不仅为概率论的发展提供了实例支撑,也为后世概率思想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研究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思琛作了关于《中国古代骰子游戏<除红谱>中的数学》的汇报。《除红谱》是宋代朱河著、杨维桢、叶德辉作序的一篇最早完整记录了中国古代骰戏的古籍,所记载的除红游戏使用4个骰子投掷,不同的花色代表赏、罚等不同意义,文人雅客时常在酒桌上用来行酒令,也有赌博、占卜等用途。本文依据《除红谱》一书,对除红游戏进行简单地介绍,并通过现代概率论工具计算其赏罚概率及期望,可以得出除红游戏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骰子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概率意义,其规则中也包含有期望意义。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哲学部徐飞教授作了关于《朱载堉的宇宙观及其科学探索》的讲座,朱载堉关于十二音律的伟大成就,带我们穿越到明代,用现代的视角感受当时中国文化的辉煌与灿烂。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王伟作了关于《科学传播宗旨理念的形成与逻辑演变——基于《科学》杂志(1915-1949)的文本分析》的汇报。文章主要论述了科学传播宗旨理念作为科学传播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是科学传播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科学传播活动得以实现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标准。《科学》杂志从创刊伊始就坚持“求真致用”的传播宗旨理念,在形式上注重栏目体裁的创始和探索;在内容上注重编排选取和组织。作为社会现象的科学传播活动,在传播宗旨理念的演进中,“求真”理念推进了科学本质结构的深化,“致用”理念推进了科学社会结构的深化,两种理念互为支撑,共同推进《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刘玉青作了关于《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津渡兴废与水路交通变迁》的汇报。文章主要论述了水路交通是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出行方式。本文通过考察其津渡的兴废时间与空间分布,利用ArcGIS实现地理空间可视化,发现自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后期的近400年间,珠江三角洲的津渡数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清代前期和清代后期先后出现两个发展高峰。随着津渡增设和废弃的时间推移,水路交通枢纽中心总体呈现出向海岸线推移的空间迁移特征,并最终在清代后期形成以番禺县为中心,以东莞县和新会、香山县为副中心的三位一体空间格局。出现这样的时空演变特征是因为滩涂的扩张使可利用土地面积不断增加,导致津渡增设范围扩大;自然与人为因素造成的河道淤塞改变了津渡分布的空间格局;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使水路交通运输实现稳步发展的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贾洪岩作了关于 《<数理精蕴>中的高次幂数值解法》的讲座。文章主要论述了《借根方比例》(《数理精蕴》卷31-36)是根据《借根方算法》改编而来的,二者均给出了关于高次幂的数值解法(高次幂的开方算法、高次幂的方程解法),但二者的算法却截然不同。通过对比相关书籍中的高次幂解法,对不同之处作出解释,试图还原《借根方比例》中高次幂解法的编撰过程,指出它可以是清代算学家基于自身的算学背景并借鉴了《借根方算法》中的部分内容后独立推算出来的成果。

上海大学研究生于明艳作了关于《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记忆构建的影响与改进》的汇报。闫宏秀老师对于明艳《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记忆构建的影响与改进》的报告做精彩点评。文章主要论述了红色文化记忆涉及红色记忆所指、红色文化记忆主体与红色文化记忆的构建。红色文化记忆通过四种“痕迹”进行构建,其中依托数字技术的数字文本应用普遍并与传统的构建方式发生脱离同时产生自己积极作用。数字技术应用于红色文化记忆的构建,一方面,使之记忆构建更具丰富性、生成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有利于充分挖掘现实的人的社会关系,实现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同一且动态的发展,真正实现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赵肖荣作了关于《中国科学主义研究综述》的汇报。文章主要论述了将中国科学主义研究分为三大类:一是中国学者对西方科学主义的定义、本质和演化的介绍;二是中外学者探讨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和演化;三是“科学文化人”在反科学主义纲领下对当代问题的反思。在综述以上三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进一步研究的若干维度。

李侠教授与杨庆峰教授为一等奖获得者刘玉青颁奖

会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老师进行总结讲话,并颁奖。首先提到本次夏至论坛的报告内容主题丰富,各位报告人的表现也值得表扬,老师们的点评中肯、到位;其次强调报告人对于不同老师的观点也应采取适度的选择,针对最符合自己论文模式的观点进修改;最后希望同学们都能积极参加会议,借助这个平台,与学术大师们多进行在场交流,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格局与论文的写作水平,并用胡适的话共勉: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功力并不唐捐!

 

安烁羽
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