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设计学院召开城市滨水地区景观更新设计上海论坛学术报告会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组织召开城市滨水地区景观更新设计上海论坛学术报告会。专家学者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主席詹姆斯·海特,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向荣,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杜春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刘滨谊,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车生泉,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祥明,围绕城市滨水地区景观更新做学术报告。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王云主持。

13.JPG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王云

14.JPG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主席詹姆斯·海特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主席詹姆斯·海特以“城市滨水景观更新”为主题,结合设计实践,提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3点建议:1. 创造设计愿景: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场地现状、当地社区对未来的理想和愿望、当地的文化和故事,在此基础上制定空间规划的创意。2.转化思维:设计不应仅仅考虑当下,更应着眼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未来5-10年应如何与当地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相结合。3. 重新聚焦:找好设计的重点,重新聚焦于人的活动。他认为设计中应更多考虑车以外的因素,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空间需要,秉承环保的理念,通过更多的绿化让城市更加绿色。随后以澳大利亚堪培拉的项目为例,进一步阐释了以上三点建议。最后,他介绍了今年九月即将在挪威奥斯陆举办的国际风景园林会议的6个主要议题,并认为中国风景园林在世界风景园林行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期待中国积极参与此次会议,能够成为其中一个议题的负责方。

15.JPG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向荣以“文化的自然”为主题,首先解释了“自然”的含义,认为地球表面包括两种自然,原始的自然和文化的自然。其中原始自然是将地球表面按照自然规律演变的自然。而文化的自然是人类为了生存生活等各种目的,对自然施加影响,创造出来的新的面貌,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和文化沉淀。接着结合了中国的地理环境,简要溯源和梳理了自然景观的脉络,并以都江堰、湘湖、西湖、京杭大运河等为例,阐述了历史上文化的自然中,城市与水之间产生的密切联系,并介绍了其在杭州西湖西进、湘湖项目中所做的工作。最后,以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项目为例,介绍了设计师如何尊重自然,结合地质和水文条件等因素,以“文化的自然”的方式对场地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以重庆云阳三峡库区的项目为例,介绍了如何处理复杂条件下城市与水之间的界面,如何为市民创造新的、富有活力的公共活动空间。在他的眼中,滨水景观设计作为人类干预下“文化的自然” ,应当处理好当下生态和文化延续的问题,平衡活动介入与场地自然保留的矛盾。

16.JPG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杜春兰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杜春兰以“适应山地城镇的滨水景观研究与实践”为题,介绍了课题组关于滨江主题做的十几年研究实践和取得的学术成果。首先介绍了重庆滨江景观建设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水位涨幅落差巨大;植被难活,4-6个月冬季沉水淹没;消落带的空间和城市的腹地脱节;水退后裸露空间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并针对性的开展了山地城镇滨水景观构建与生态修复研究,提出山地城镇滨水弹性景观空间理论;山地城镇滨水景观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消落带植物资源库筛选;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体系等方法。然后以重庆两江(长江——嘉陵江)四岸景观设计和重庆嘉陵江金海湾公园景观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因地制宜的将研究内容应用到项目实践中,以解决重庆主城区特殊地貌和水文条件下,滨水空间与城市之前的关系。

17.JP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刘滨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刘滨谊以“从上海发展看滨水景观更新的未来前景”为题,从城市滨水区发展的三个互相影响的方面;城市滨水区演进的“三阶段”;从滨水景观“三元论”展望上海的未来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在城市滨水区发展的三个互相影响的方面,提出滨水区发展景观三元论,认为天、人、地三要素共同影响生命、即滨水区。在城市滨水区演进的“三阶段”方面,提出滨水区发展演变的大趋势分为因水而兴·但并非有意识地发挥生态作用;弃水而去·视水为敌;得水再兴·水土绿和,并以上海、重庆等地为例进行阐释。在从滨水景观“三元论”展望上海的未来方面,刘教授提出价值观念的转变——突显生态、公共、共享的人类文明发展理念;恢复、修复、新建滨水空间——配合公园城市建设,开辟城市公共空间,复兴重塑城市灵魂;以水为脉,水绿交融——开辟河道、湖面、湿地,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绿化增效。并结合新疆伊宁市区伊犁河两岸滨水景观带概念性规划设计的案例进行阐释,最后指出城市滨水地区更新应走向多部门综合的规划建设,以水系生态景观廊道构建为导向,建设东方公园城市。

18.JPG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车生泉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车生泉以“滨水空间可持续性生态设计---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题,首先论述了在不同文明(史前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关系模式的发展与变化,明确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主导作用,辩证分析了人的自然性与理性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发挥的作用,阐述了生态文明下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科学技术以及生态设计的内在逻辑,陈述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文化、生态艺术以及生态治理的内涵与外延。然后,以基于生态过程的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为主线,探讨了我过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生态设计的必要性和原则。从滨水空间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及其对微气候、水文、土壤净化、化学物质循环过程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滨水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及功能。 最后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淀山湖区域景观生态保育与修复规划研究为例,结合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动植物资源分析、生态敏感性评价等内容,提出了生态景观保护与修复规划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19.JPG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祥明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祥明以“延续历史文脉的滨水空间重塑”为主题,提出除了大城市的滨水,其他大部分的滨水地块散落在中小城市,甚至乡村,这更值得从业人员关注。城市,是沿着水系而建立发展的,即择水而居;城市的发展都是由岁月书写而成的,即岁月留痕;滨水空间是城市中最复杂的生态地段之一,即敏感脆弱。提出在城市有增量发展转变为存量发展阶段,风景园林必须与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等相关专业协同并进,有时就必须承担牵头协调各个相关专业的角色。同时指出“城市更新”给风景园林行业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应该积极探索风景园林在城市存量阶段发展的多重可能性。并以福建泉州五里桥文化公园为例,介绍了风景园林设计牵头协调政府职能部门、规划师、生态学家、生物学家、文物专家等多学科、多专业的规划研究团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恢复、水体的治理、以及文化生态公园的建设,在规划设计、相关专题研究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全球大量的城市建于水畔,滨水地区往往是一座城市历史中心所在。城市滨水地区的更新中,景观设计如何作为驱动力推动城市重塑?如何通过深度解读城与水的关系,以景观设计引导城市空间多功能的再生?专家学者指出,将城市滨水地区更新的景观设计视作城市转型的驱动力。本论坛邀请国内外城市滨水地区更新设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景观设计在滨水地区更新中的驱动作用,就如何通过滨水地区景观设计,重塑城市形象,延续历史文脉,实现生态修复,推动社会公平展开对话。

张洋 于冰沁 王玲
周昱雯 尹静一
设计学院
蔡毓彬
蔡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