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开展视觉素养培育,助力复合型电影人才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与文来高中开展影视教育合作

自胶片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型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始终面临着诸如行业标准不清晰、工业化流程不完善、电影美学受到技术应用的冲击与挑战等一系列严峻挑战。电影是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产物,要以工业化的流程生产出优质的文化产品,新时代的电影产业所呼唤的已经不再仅仅是专门的技术人员与艺术创作者,复合型电影人才的培养成为实现电影产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正如著名学者李政道教授在提到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时所言,“技术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生态系统的创建。今年11月份,上海市教学委员会教研室就“校园电影院线建设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及上海市文来中学(高中部)开展合作,旨在借助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在学校校园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优秀电影作品的育人价值,同时聚焦电影进行有意识的视觉素养培育。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朱宁嘉老师、电影电视系花晖老师将在此次项目中充分发挥交大作为研究型智库、服务社会的作用,调研文来中学的教师团队、学生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需求与认知情况,开展优秀电影落实传统文化的研究。

01_副本.jpg     

媒传学院朱宁嘉老师(左)和文来中学黄健校长(右)为文来中学高中部创新实验室揭牌

在高中校园内以影视教育为抓手进行视觉素养培育是本次合作的一大亮点。如今动态影像无处不在:电影、电视、视频游戏、流媒体、地铁广告、电子广告牌等等。事实上,对身处媒介社会中的现代人而言,培育视觉素养愈发迫切。按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中的定义,所谓视觉素养即指人运用视觉思维,对视觉信息有效的获取(读懂)、处理、理解、欣赏、交流和使用,进而能够评价和创作视觉信息的能力。就推进人才培养的文理融合来看,视觉素养培育乃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乃至创作能力的第一步,也是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触角前向延伸的应有之义。

整套视觉素养课程既讲理论也重实践,以提升艺术素养与熟练技术操作相结合的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将结合最新数字影音技术,重点展开文本创作、数字摄像、现场导演、后期处理、视觉艺术传达、影音网络传播等核心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并开设影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融合的创新性实验课程,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拓展性与前瞻性,文理融合的人才培养从高中生抓起。

在合作项目开展之际,文来中学(高中部)的同学们还于今年12月1日受邀参加了由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中国电影家协会高新科技委员会以及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共同举办的“高科技与中国电影的新时代”高峰论坛,听顶尖学者与业内专家们梳理中国电影历史的脉络,以及当下国内电影产业发展的脉搏,会议结束后多位同学表示对电影产业有了新的认识和兴趣,期待未来自己也能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

02_副本.jpg

文来中学高中部的同学们与参会专家、媒体与传播学院老师合影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将秉承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精神,始终关注人文艺术素养与专业钻研的精神相结合,民族使命与国际化视野相结合,艺术创造力、技术创造力与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相结合。将既懂艺术又懂技术,同时具备创新性思维的高端创作型人才作为电影产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助力中国电影在科技大爆发中抓住机遇,实现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查明君
媒体与传播学院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