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柴之芳院士做客化学化工学院90周年院庆大师讲坛

10月31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院长柴之芳在化学楼A楼528演讲厅做客化学化工学院90周年院庆大师讲坛,为交大师生带来题为“元素周期表有终点吗?”的精彩报告。

image001.jpg

讲座中,柴之芳首先以中外神话对于世界产生的认知开篇,引出“大爆炸”的观点,阐明元素起源于约14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经过氢燃烧、氦燃烧、碳燃烧、氧燃烧、硅燃烧、s过程、r过程、p过程、x过程等,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元素。在讲解元素发现的过程中,他介绍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杰出科学家,如:门捷列夫、卢瑟福、居里夫人等。通过深入浅出讲解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令深奥的元素知识如同故事一般让人着迷。随着科学家们在超重元素领域的不懈探索,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已正式填满。他指出,令人遗憾的是,如此多的化学元素没有一个是中国科学家单独发现的。但他相信,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年轻科学家的努力,不远的将来肯定能够出现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元素。这既是对年轻科学家的一种期待,也是一种信任。他总结道,随着现代核工业的发展,放射性元素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这需要更多的科研人员以及在座的同学们携手努力,争取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最后,他诙谐幽默地讲述了自己如何走向化学的道路以及工作的意义,与参会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柴之芳院士,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放射化学专业;1980至1982年获洪堡基金资助,赴德国科隆大学从事核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其后,于美国普渡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核研究中心、荷兰代尔夫特大学、荷兰能源研究中心、东京都立大学等地短期工作。曾7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2005年,柴院士获国际放射分析化学和核化学领域的最高奖乔治•冯•海维希(George von Hevesy)奖, 是发展中国家第1位获奖人。柴院士长期致力于核技术和核分析方法学的发展,并将其应用于一些交叉学科中,在若干重要元素的分子-中子活化分析、铂族元素丰度特征、金属组学、环境毒理学和纳米安全性、核爆炸现场快中子谱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现从事核能化学、金属组学和纳米生物效应研究,负责和组织了多项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

董吉君
范子畅
化学化工学院
赵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