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2018保加利亚乡村振兴调研评价及规划"实践团在保调研活动圆满完成
"2018保加利亚乡村振兴调研评价及规划" 实践团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车生泉教授与风景园林系副系主任王玲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29日飞赴达保加利亚,开展为期12天的乡村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活动,8月9日下午实践团完成了在保加利亚的调研工作,顺利回到上海。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包括了设计学院等4个相关专业的学生共8名。
7月30日,实践团抵达保加利亚。团队成员首先和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以及索菲亚农业农村经济研究所开展了为期一天的研讨会。普罗夫迪夫农大校长Hristina Yancheva女士与该校分管国际合作交流的副校长Svetla Yancheva女士参加了论坛,Hristina Yancheva校长对团队的到来表示热情欢迎,并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Svetla Yancheva副校长向大家介绍了农大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与中国的国际合作进展,农大的Lyubka Koleva教授、农经所Bozhidar Ivanov教授、王玲老师与车生泉教授等相继就此次调研活动的背景、调研计划及方案、预期成果做了报告。会上还研讨了中保科技合作项目的研究进展,及后续的合作计划,充分地讨论了保加利亚乡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问题,进一步细化了本次调研计划。
本次调研在空间上选取了罗多彼山脉、巴尔干山脉、色雷斯低地,在经济文化区域上选取了大色雷斯地区,多变的地形则塑造出更为丰富的村落结构。团队成员分成了四个工作小组,分别从乡村空间形态、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建筑风貌对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地区的乡村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这些乡村分布于平原、山区、谷地等各类地区,产业类型有特色种植业、乡村旅游、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建设发展历史与经济水平也各有差异。通过此次调研,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理解保加利亚的农村农业现状和发展变迁。
在7月31日至8月6日为期7天的现场调研中,团队成员共调查了20多个乡村点。各小组成员每天外出调研时长10小时以上,平均行程250余公里,傍晚回来后继续整理白天收集的资料。在保加利亚乡村深入调研的亲身经历,激发出了团队成员探究中东欧乡村发展的兴趣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纷纷表示,看到中东欧乡村的发展状况,能够促进自身更好地认识我国乡村的发展现状,以后将更积极地投身到我国乡村振兴工作中。
各工作小组在抵达调研乡村后,首先拜访当地政府,并对各部门进行走访,对乡村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各地的市长、镇长与相关官员热情接待了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状况与特色资源条件等信息。他们表示,对于来自中国的第一支大学生实践团队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并高度赞扬团队成员在当地进行的工作。在与当地政府的交流中,各工作小组成员均获得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通过多日的深入调查,实践团队发现,保加利亚乡村大多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空间秩序较为明显,建筑形式能够体现当地的传统风格。产业以农业与少量旅游业为主,村落内部基本无工业,乡村以老年人居住为主,年轻人大多离开村落去往大城市或西欧发达国家,近三十年来,村落人口持续下降,部分村落严重萎缩、建筑废弃比例高。发展较好的村镇多是自然或文化资源突出,农业产业特色明显。
空间形态调研组对20个调研点进行现场走访、无人机拍摄,并对1984年至2018年不同年份的GIS地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保加利亚大多村庄都有一个由教堂、公共绿地、咖啡馆等公共活动场所组成的中心。道路把村落的其余部分切割成一个个居住地块,建筑不拘朝向,临街围合地块,地块内部以农业生产用地为主。这种布局方式使街道空间更为亲切、整洁,方便邻里交往。乡村空间形态几十年变化不大,然而由于乡村产业衰落,部分村落废弃建筑比例高,加之居住与农业用地混杂,影响整体视觉景观效果。
保加利亚乡村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农业文化等类型。文化资源调研组通过搜集文本资料、调查当地博物馆、对专家和村民进行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发现保加利亚乡村的博物馆、历史遗址、传统节庆、服饰美食等不同形式的文化资源丰富,但对其利用程度各有差异。如Strelcha拥有代表色雷斯人传统文化的各类历史遗址,Hisarya则建立在古罗马时期的城墙之内,形成特殊的景观和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也较发达。但大多数乡村地区对文化资源的利用还存在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而这恰恰是保加利亚乡村振兴的潜力所在。
建筑风貌调研组对每个乡村的建筑进行分类调查与测绘,拍摄了逾3000张照片及100多个视频,并对60余个建筑进行详细调查,发现保加利亚乡村建筑,尤其是民居,大多风格统一,既保留了传统风格,又有所创新。当地独特的气候、地形、资源以及文化政策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居群落。民居建筑常独栋带院,石头红砖棕木搭起两至三层建筑,整齐的红瓦屋顶和浅黄色墙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空间,体现了休闲惬意的东欧风情。只是个别乡村的风貌,由于废弃建筑较多而显得有些破败。
生态资源调查组重点调研了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区域乡村中的植被、大气、噪声和水体等情况,调查了140个左右的植物群落样方、48个样点的空气质量和17个样点的水体质量,37种乔木、28种灌木以及91种草本植物。发现各个村庄的区位和小气候略有差异,对生态环境的管理程度也不同。普罗夫迪夫地区的植被类型和中国暖温带地区一致,但和中国乡村不同的是,乡村植被和其农业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葡萄、果树、蔬菜与花卉是其主要道路与庭院植物。保加利亚乡村庭院从植物配置到管理维护无不彰显出保加利亚人民对生活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情趣。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乡村人口流失,庭院、道路及村落周边杂草丛生的景象也比比皆是。
8月7日上午,前往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拜见了政务参赞颜建群与教育组负责人毛彦成。颜参赞对给予了高度肯定,并简要介绍了中保两国关系发展历史、近年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就和中保合作的发展前景,期待上海交通大学进一步加强与保加利亚大学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两国间的教育文化科技的合作与交流。
车生泉教授感谢中国驻保大使馆长期以来对上海交通大学的支持和帮助并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学生代表分别从保加利亚乡村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空间形态及社会治理等几个方面的调研进行了简要汇报,同学们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毛彦成老师也对调研实践工作给予了肯定并介绍了中保两国间的教育交流合作情况。他表示,明年是"16+1"教育、青年交流年,希望调研实践团继续开展好这项青年交流创新实践活动,建议继续探索选取国内急需、保方优势的研究领域,邀请保当地学生学者共同参与进来,发挥好各自优势,把两国青年学术实践交流活动引向深入。
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与索菲亚农经所于索菲亚举办此次调研活动的研讨会,保加利亚农业部、国民与世界经济大学的相关专家以及保加利亚农科院杂志社的记者出席会议。四个调研小组的成员,分别汇报了此次调研成果与初步评价结果,并与各位专家就初步成果进行讨论。保加利亚农业部Emilia Socolova博士、索菲亚农经所Bozhidar Ivanov副教授与Diliana Mitova副教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回国后实践团将基于各组的专业知识基础,继续完善调研与评价,进而构建发展对策与规划建议。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与索菲亚农科院杂志社的网站主页都对这次实践活动进行了报导。
车生泉教授还会见了保加利亚教育科技部副部长Ivan Dimov教授、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促进联合会理事长Vasil Gelev先生,介绍本次保加利亚实践活动的内容,并探讨进一步促进双方的合作与交流。
保加利亚乡村调研实践活动的全部研究内容和成果,将于今年10月底在上海召开成果发布会。这次活动也是中保科技例会项目和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的内容之一,得到了保加利亚科技与教育部、保加利亚农业部、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索菲亚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科技部、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保加利亚驻上海总领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校团委等各方的广泛指导和支持。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在对保加利亚乡村深入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环境、产业与乡村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发展对策和规划建议,并与我国的乡村发展进行比较,以期为中国和保加利亚的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