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组深入西北乡村调研中草药使用情况

7月9日起,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组一行六人秉着探究中医中草药用途、调查民间对于中医了解应用程度、考察西北不发达地区的医疗现状、提升贫困地区对于廉价有效草药的应用广度的目的,在上海闵行区、甘肃省陇西市等多地开展了为期7天,针对民间中草药诊疗技术的调查与探究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拜访专家,切实了解小蓟现状

7月9日,暑期社会实践组拜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吴弢老师,从中草药的生产、检测、有效性等基础方面,就中草药药物开发、中药西药孰利孰弊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咨询。吴弢老师以一个中医科研者的角色一一进行了解答。同时,老师还带领组员们参观了中医学院当前的一些科研项目,为组员们全面普及了关于中草药的一系列知识。

01.jpg

众所周知,中草药虽然五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人所使用,而且被证实的确有一定的作用,但它疏于临床试验、药理不明、毒性未知等缺点一直饱受诟病,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对于中医药抱着不信任的态度,给其打上了疗效慢、危险性高的标签。为了发扬中医药,将其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开发因此完全变得尤为重要。对中草药进行开发的时候,检测是必备程序。中草药的检测以鉴别真伪和鉴别有效成分为主;且近些年来,重心逐渐偏向于对安全性的检测。至于开发,最大的原则就是安全有效,而其他的开发标准有活性、毒性、成本等。目前开发遇到的困难大致为因古籍对病症的描述与现代不同导致的模型建立困难,以及因啮齿类动物与哺乳动物的区别,一部分的药物开发在三期临床常表现为无效或者有毒性,即临床试验的困难。

02.jpg

最后,吴弢对于中西医的矛盾,表达了她的看法:中草药和西药并没有药效快慢以及毒害多少之分,其矛盾就根本而言,体现在东西方的文化思维差异上。中华民族体现出“整合”的理念,即将人体的五脏六腑看成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西方则是“分割”的思想,通俗地说,即“哪里病了治哪里”。对于某些病症,西药针对症状的疗效可能会看起来很快,这对广大群众对中西药的看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须知,这并不能说明中药劣于西药。究其本质,能医好病的就是好药。

深入民间,切身探索小蓟使用现况

在调查小蓟使用情况的时候,为获取能够反映民情的第一手数据,社会实践组成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农村进行了调研。在2018年7月16日,组长与两位组员先后来到了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王家磨村和董家堡村,并和村民们面对面访谈,就是否听说或使用过小蓟、觉得效果如何、小蓟的分布情况等问题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并最终得到了该村的基本数据。在随后的两天,组员们又找到了一块被搁置许久的土地,并在这片土地上调查了小蓟的空间分布情况。

03.jpg

调查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并非那么一帆风顺。首先,语言就是一大难关。虽说此次调查的队员家都在西北,但对于陇西当地的方言依旧很难听懂,最后只能靠半听半猜半手语进行交流。其次,村里的数据样本采集存在很大的问题。村中年轻人大多去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数是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或者十岁以下的人孩童。但最终,大家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此次调查。

图片-6.jpg

访谈患者,从个人患者角度看小蓟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小蓟的疗效,组长联系了几个曾经亲自使用过小蓟且最终取得成效的人,并带着组员们分别于17日与30日探访他们。访谈结果则是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是因为小时候没有条件使用西药而使用了这种草药,有个别是因为西药多次医治无果,而尝试性使用小蓟,最后发现居然能解决这种问题。

总的来说,小蓟这种药材大家普遍反映效果很好,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便宜、常见。这对于医疗条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是极差的以西北乡村地区为代表的广大贫困乡村来说具有很大发展价值。由此可见,以小蓟为例的一批具有药效好、成本低的中成药都是具有开发的潜力与价值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此类效果很好且成本较低的运用民间土方的中草药诊疗技术能够得以合理运用,从而缓解广大贫困山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

甘钰正 吕昊
甘钰正
校团委
盛凌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