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落日孤村,情系南杨

上海交大"致远乡情"暑期实践团走访上海松江区新浜镇南杨村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起,我国就把"改革创新农村建设,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扎实推进区域协调统筹发展"作为改革的一大目标。然而,由于区域气候环境、经济转型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改革发展区域不平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 "慢性病"之一,如何突破改革瓶颈是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着眼点。"致远乡情"实践团着眼于我国东南西北中的七个省,并以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南杨村作为第一个考察点,于2018年7月21日深入农村基层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且就新农村的建设成果与未来发展进行一番思考并提出可行意见。

01.jpg

南杨村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西北角,总区域面积4.92平方公里。全村有29个村民小组,927户村民,总人口2954人,其中党员119名。耕田面积4242亩,现粮田面积2403亩,经营承包大户22户。村干部共有 5 人,文化程度都在大专及以上。作为上海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之一,南杨村自2006年12月20日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启动至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打破传统农业桎梏 转型生态观光农业

image001.jpg

由于交通发展不够完善,主要交通路段铺设尚不成熟,实践团成员需徒步1.6公里至南杨村村委会。村里的主干道于2000年建成,并于2017年进行全面整修,现可实现双车道通车。道路两旁除了农田,还有一些可供观赏的荷花池、牡丹园等。实现了新农村"生态旅游业"的初步建设。实践团的到访正值荷花盛开旺季,微风习习,荷池泛起微波,荷叶和花朵也轻轻地摇曳起来。南杨村内百亩荷花次第开放,营造出一方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净之境。一位正在耕作的南杨村村民告诉实践团成员,南杨村近年来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托了网络宣传的福气,在上海市尤其是松江区全面普及。

02.jpg

据村委会干部介绍,南杨村发展生态旅游建设可追溯至2002年,南杨村村委会比其他村子先一步响应政府的号召,进行新农村的初步规划与建设。2010年,南杨村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新浜镇荷花节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于是,村民们开始意识到"新农村"产业--生态旅游业的益处。为吸引更多摄影爱好者和附近居民前来观赏,2012年,通过政府的资金补助,南杨村在村路沿线东侧种植了近100亩牡丹,名曰"牡丹园"--也是至今为止上海市规模最大的牡丹基地。在网络宣传的作用下,"南杨村牡丹园"这个新兴的度假胜地逐渐深入居住在松江、甚至城市里很多上海人的心中。每逢周末和小长假,前来南杨村自驾游的私家车可以从村头排到村口。说到自己村里的生态旅游业,这名即将退休的村干部的眼中满溢着幸福与满足。

image005.jpg

作为上海一带"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南杨村村干部说,南杨村未来的发展将依旧着眼于进一步加大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如今,村委会已把大半村民居住房搬到"新邦镇",就是为了专心致志发展旅游业,这也是南杨村未来的大致发展方向——旧耕作方式与新产业并行发展。新建的牡丹园、度假园(俗称"雅园")等,不仅是供游客参观的景点,更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同时,为深入发掘新农村建设落实的成效,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南杨村发生的变化,实践团成员随机采访了四位村民,其中一位村民江书杰说,村子里配送蔬菜水果的"森鲜园",最开始是种植大棚蔬菜的。"十八大"之后,通过拆除改建后得到的国家补贴,再通过数次转包,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规模不小的企业了。

03.jpg

森鲜园蔬菜配送中心、牡丹园、荷花公社及雅园会所的先后建成,成功地把传统的农业逐步转变为生态观光农业,形成了采、供、销一条龙服务。

携手新居民 迁居新浜镇

04.jpg

实践团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南杨村住户有很大部分是外来人口,大多在这里落户十几年了,重庆移民村民江书杰说,他们一家主要是为了让儿子在上海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搬迁。目前,家里主要从事"家庭农场"工作,承包土地给当地农民,并不直接下地种水稻。做他们这种工作的村民,每天作息大多十分规律,工作时间是上午5点至9点,下午1点至4点,晚上9点左右就休息了,相对来说时间较宽裕,生活方式也休闲健康。近年来,江书杰家的整体收入已经与外出打工者差不多了,在政府提供基础的土地"保护费"的基础上,每年净收入就有十多万。

image012.jpg

据村委会干部介绍,2015年以来,由于开发土地的需要,很多移民逐渐搬去了新浜镇,那里有大批良田可供种植。至于住宅问题,村干部自豪地说:"政府方面会出资帮忙建房子,现在新浜那边,不仅房子建好了,土地里的水渠等设施也建成了,大家只需要搬过去就可以了。"此项工作于2001年开始计划并有了初步的草案,2015年开始正式实施搬迁。目前为止,已经成功搬出了15个生产队,即大约500户人家,剩余大约400户人家尚未搬迁。有个别土生土长的住户不乐意搬家,就一直住在这里。不过等新浜镇发展的更完善了,搬迁工作也会进一步推进。现在村里基本不住人,专心发展生态旅游建设。迁居新浜镇后,可以承包同样多的土地(100多亩地一个大户),加之发展旅游业的额外收入,整体收入将会达到以前的两倍不止。

响应"十八大"号召 推进新农村建设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政府就大力号召南杨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十九大"时给出了更加具体的发展方向。村干部介绍说:"村民以前生活很贫困,但是发展我们农村以后,土地该承包的承包,该打工的出去打工,大家的收入逐渐可观。因为提前发展了’生态旅游业‘,所以我们村的根基更厚一些,比浙江大部分农村起步都早,收入也要高一点。"据调查,当地村民感受最深的还是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保障的提高完善。此外,村干特别提到,"十八大"以来党员的收入也较之前高了许多,党员现在每月大约有130多元的党员收入,并且还在逐年增长。

05.jpg

实践团成员观察发现,南杨村不仅在大方向改革上有突出成就,在村民日常生活设施、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有所建设。南杨村设施齐全,建有老年活动中心、卫生站、娱乐设施,比如电影室和康复器材。这些设施都是政府响应村民的要求,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建设了。村委会还提供"农民一点通"设施,给农民们提供详细的天气情况,有助于耕作。

虽然大多数村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村干部介绍:"村里还存在少数贫困户,以前特别多,不过我们提供就业,还有政府的资金补助,现在大概就只剩5、6户贫困人家了。大多数都是"因病致贫",虽然有医保,但还是有很多项目不能报销,就变成了'贫困户'。"
除此之外,实践团还了解到南杨村发展存在的两项疏漏之处,有待进一步发展:一是交通出行情况。村民购买生活必需品需要到镇上去,南杨村仅通一辆公交车,40分钟一班,不过有固定的发车时间,大家都会比着时间去车站等车,年轻人会选择自行骑电动车前往,但相对而言不够便利。二是网络普及情况。当下正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南杨村网络通的不多,少部分住户才有电脑,基本都是年轻人,实践团成员走访参观的住户家中都没有配备电脑,不过手机网络基本畅通。

总体而言,南杨村在不断完善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与此同时,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和乡村乡土要素,至今保持着原始的村落格局,由于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曾先后获得"我最喜爱的乡村"、"中国美丽田园"、"上海市文明村"等殊荣。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小问题,但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攻克这些难题的契机,推进村落更完备的改造和完善。
"致远乡情"实践团也不会止步于此,实践团将持续关注新农村的建设落实,走访调查更多发展方向、地理位置不同的新农村,根据区域发展差异性,产业结构多样性等因素,找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致远乡情"实践团
校团委
宋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