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附属市一医院多学科协同“零时差”同步实施剖宫产术与眼科手术

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间手术室里,产科医生和眼科医生分别站在同一张手术床的一头一尾,新生儿科、麻醉科团队也环绕在手术床周围,关注着眼前闪动的各项实时数据指标。伴随着产科医生的操作,一声婴儿的啼哭在手术室中响起,站在床头的眼科医生迅速将早已准备就绪的抗VEGF药物注射入患者眼底,一组几乎“零时差”的“连环手术”宣告完成。

这位躺在手术床上同时接受两台手术的患者,是一位患孕期视网膜血管阻塞的产妇。视网膜血管阻塞是严重的眼科急症之一,患者若未及时治疗,会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伤甚至失明。孕产妇由于血液高凝状态,是视网膜血管阻塞的高危人群,且用药限制多,救治难度大。市一医院眼科、妇产科、麻醉科和儿科等多科室协同合作,共同为这名患有孕期视网膜静脉阻塞伴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孕产妇制定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几乎以“零时差”的进度在手术室同步完成了剖宫产手术与眼科手术。

29岁的徐女士怀孕已有32周了,最近感觉自己右眼看东西越来越模糊,来到医院一查,视力竟然只有0.05,连视力表最上方的字母都看不清。进一步眼底检查发现,徐女士眼底视盘部位高度水肿,血管迂曲,静脉严重扩张,一院产科当即将徐女士收治入院。

孕产妇视力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原因便是妊娠高血压所致。然而,徐女士从来没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也未见异常,但视力仍继续恶化。在眼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许迅教授的组织下,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孙晓东教授、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刘堃教授、眼科俞素勤主任医师、宫媛媛主任医师、王卫峻主任医师、朱弼珺副主任医师、郑颖主治医师等眼科专家团队共同为徐女士多次开展会诊。

会诊专家组结合徐女士病史及各检查结果,排除了妊娠高血压导致视力下降的可能。经过讨论,专家组最终诊断为较为罕见的孕期视网膜静脉阻塞伴视网膜动脉阻塞。由于徐女士右眼视力下降持续加重,专家建议患者尽快接受右眼玻璃体腔内抗VEGF药物注射治疗。

抗VEGF药物是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生成、降低血管通透性,达到促进视网膜内渗液快速吸收和改善黄斑水肿的目的。但抗VEGF药物说明书中明确指出,该药物不推荐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

医务人员和患者陷入了两难的抉择。若等待产后再接受眼部治疗,徐女士的视力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甚至有失明的风险;而给怀孕的徐女士眼部用药,又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可预知的危害,这是患者和医务人员都无法接受的结果。面对如此特殊的患者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摆在患者和医生面前,技术与伦理的双重难题。

6月8日下午,在一院医务处的组织下,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刘堃教授、产科执行副主任(北)陆惠芳教授、产科吴昊副主任医师、麻醉科副主任(北)姚俊岩教授、新生儿科张杰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再次对患者进行了院内多学科协作会诊,共同评估患者病情及胎儿情况,制订治疗方案。

会诊专家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治疗方案:徐女士目前处于孕晚期,眼部病情危重,必须尽快接受治疗。虽然胎儿尚未足月,但宫内发育良好,具备提前分娩的条件,拟由多学科协作行剖宫产娩出胎儿,后马上行眼部抗VEGF注射。这样既能避免抗VEGF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又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患者眼部疾病得到治疗。经过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徐女士和家属接受了专家组为她精准制定的这一治疗方案。

6月11日下午,在手术室内,产科陆惠芳主任医师、吴昊副主任医师为徐女士实施了剖宫产手术,胎儿刚刚产下,眼科刘堃主任医师立刻为徐女士行右眼玻璃体腔内抗VEGF药物注射治疗,新生儿科及麻醉科团队全程检测母胎生命体征,为手术保驾护航。整个手术历时2小时,徐女士顺利产下一名健康女婴并完成了眼科治疗。待徐女士出院时,右眼视力已提高到0.8,黄斑水肿几近退尽,目前母女均健康。

本次“零时差”手术的成功,源于术前周密完备的讨论以及术中各科室的精诚合作。目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各个学科已牢固树立了“多学科合作”的理念,在联合诊疗过程中,各学科并不是以单一疾病为“靶点”,而是以患者为中心展开合作,以提供更周到的治疗,达到更全面的诊疗效果。

郑颖 刘文佳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孙佳